高校大学生对外来植物科学认知水平研究

徐蕾, 于志贞, 朱思旭, 张德政, 徐林莉, 赵雨舒, 杨明玉. 高校大学生对外来植物科学认知水平研究[J]. 环境保护科学, 2021, 47(2): 40-44. doi: 10.16803/j.cnki.issn.1004-6216.2021.02.007
引用本文: 徐蕾, 于志贞, 朱思旭, 张德政, 徐林莉, 赵雨舒, 杨明玉. 高校大学生对外来植物科学认知水平研究[J]. 环境保护科学, 2021, 47(2): 40-44. doi: 10.16803/j.cnki.issn.1004-6216.2021.02.007
XU Lei, YU Zhizhen, ZHU Sixu, ZHANG Dezheng, XU Linli, ZHAO Yushu, YANG Mingyu. Perception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n China's non-native plant species[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 2021, 47(2): 40-44. doi: 10.16803/j.cnki.issn.1004-6216.2021.02.007
Citation: XU Lei, YU Zhizhen, ZHU Sixu, ZHANG Dezheng, XU Linli, ZHAO Yushu, YANG Mingyu. Perception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n China's non-native plant species[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 2021, 47(2): 40-44. doi: 10.16803/j.cnki.issn.1004-6216.2021.02.007

高校大学生对外来植物科学认知水平研究

    作者简介: 徐 蕾(1997-),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众对外来植物认知。E-mail:1647159889@qq.com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61045);云南大学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项目(201910673131);云南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2019207)
  • 中图分类号: X176

Perception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n China's non-native plant species

  • 摘要: 文章以云南省九所高校为例,通过网络问卷的方式调查了当前在校大学生群体对外来植物相关知识的认知状况。研究发现大学生群体对外来植物相关概念虽然有一定了解,但普遍缺乏对外来植物知识的深入理解,特别是一些缺乏专业课程的文科类和低年级的同学认知水平相对较低。此外,虽然大学生对参与外来植物的管控意愿较高,但对于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则缺乏兴趣,这对我国未来有效开展公民生物安全教育带来一定挑战。
  • 加载中
  • 图 1  大学生对外来植物种类的认知状况

    图 2  不愿意参与外来植物管控和知识扩增的大学生特征差异

    表 1  参与本次调查的大学生基本属性信息

    属性特征类别指标学生人数占比/%
    性别42140
    62360
    年级一、二年级64662
    三、四年级39838
    专业工学27426
    医学18917
    文学18018
    理学12813
    经济学747
    农学545
    管理学545
    教育学414
    法学374
    历史学101
    哲学30.3
    出生地云南69667
    非云南34833
       注:①专业信息涵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的11类别,专业类别人数从高到低依次为:1=工学(包括材料工程、土木工程、计算机工程、机械工程等专业);2=医学(包括临床医学、中医学、药学、护理学、心理学等专业);3=文学(包括英语/越南语/少数民族语言、美术/绘画、视觉表达等专业));4=理学(包括数学、化学、物理学、生物科学、地理科学等专业);5=经济学(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国际贸易等专业);6=农学(包括农学、林学、园林等专业);7=管理学(包括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8=教育学(包括学前教育、汉语国际教育、体育教育、特殊教育等专业);9=法学(包括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专业);10=历史学(包括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等专业)和11=哲学(仅哲学专业);②非云南籍的学生涵盖除西藏之外全国33个省份或直辖市,其中占比人数较多的省份还包括河北、山东、北京、四川和山西等。
    属性特征类别指标学生人数占比/%
    性别42140
    62360
    年级一、二年级64662
    三、四年级39838
    专业工学27426
    医学18917
    文学18018
    理学12813
    经济学747
    农学545
    管理学545
    教育学414
    法学374
    历史学101
    哲学30.3
    出生地云南69667
    非云南34833
       注:①专业信息涵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的11类别,专业类别人数从高到低依次为:1=工学(包括材料工程、土木工程、计算机工程、机械工程等专业);2=医学(包括临床医学、中医学、药学、护理学、心理学等专业);3=文学(包括英语/越南语/少数民族语言、美术/绘画、视觉表达等专业));4=理学(包括数学、化学、物理学、生物科学、地理科学等专业);5=经济学(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国际贸易等专业);6=农学(包括农学、林学、园林等专业);7=管理学(包括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8=教育学(包括学前教育、汉语国际教育、体育教育、特殊教育等专业);9=法学(包括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专业);10=历史学(包括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等专业)和11=哲学(仅哲学专业);②非云南籍的学生涵盖除西藏之外全国33个省份或直辖市,其中占比人数较多的省份还包括河北、山东、北京、四川和山西等。
    下载: 导出CSV

    表 2  不同专业大学生对外来植物概念的认知差异

    专业学生人数占比/%
    是否听说过外来
    植物或入侵植物
    给出外来植物的定义
    完全
    正确
    部分
    正确
    不正确/
    不相关
    工学8515 53362
    医学93734750
    文学91923266
    理学94674449
    经济学8911 04555
    农学96475735
    管理学96424356
    教育学8812 03763
    法学92883854
    历史学100 005050
    哲学100 003367
    专业学生人数占比/%
    是否听说过外来
    植物或入侵植物
    给出外来植物的定义
    完全
    正确
    部分
    正确
    不正确/
    不相关
    工学8515 53362
    医学93734750
    文学91923266
    理学94674449
    经济学8911 04555
    农学96475735
    管理学96424356
    教育学8812 03763
    法学92883854
    历史学100 005050
    哲学100 003367
    下载: 导出CSV
  • [1] RICHARDSON D M, PYŠEK P, REJMÁNEK M, et al. Naturalization and invasion of alien plants: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J].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s, 2000, 6(1): 93 − 107.
    [2] LOCKWOOD J L, HOOPES M F, MARCHETTI M P. Invasion Ecology (2nd edition)[M]. Chichester, UK: Wiley-Blackwell, 2013.
    [3] RICCIARDI A, HOOPES M F, MARCHETTI M P, et al. Progress toward understanding the ecological impacts of nonnative species[J]. Ecological Monographs, 2013, 83(3): 263 − 282. doi: 10.1890/13-0183.1
    [4] RAI K P, SINGH J S. Invasive alien plant species: Their impact on environment, ecosystem services and human health[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20, 111: 106020. doi: 10.1016/j.ecolind.2019.106020
    [5] RICHARDSON D M. Fifty Years of Invasion Ecology: The Legacy of Charles Elton[M]. Chichester, UK: Wiley-Blackwell, 2011.
    [6] LATOMBE G, PYŠEK P, JESCHKE J M, et al. A vision for global monitoring of biological invasions[J].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17, 213(3): 295 − 308.
    [7] PYSEK P, PERGL J, ESSL F, et al. Naturalized alien flora of the world: Species diversity, taxonomic and phylogenetic patterns,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and global hotspots of plant invasion[J]. Preslina, 2017, 89: 203 − 274. doi: 10.23855/preslia.2017.203
    [8] HOYLE H, HITCHMOUGH J, JORGENSEN A. Attractive, climate-adapted and sustainable? Public perception of non-native planting in the designed urban landscape[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7, 164: 49 − 63. doi: 10.1016/j.landurbplan.2017.03.009
    [9] LEWIS C L, GRANEK E F, NIELSEN-PINCUS M. Assessing local attitudes and perceptions of non-native species to inform management of novel ecosystems[J]. Biological Invasions, 2019, 21(3): 961 − 982. doi: 10.1007/s10530-018-1875-0
    [10] POTGIETER L J, GAERTNER M, O'FARRELL P J, et al. Perceptions of impact: Invasive alien plants in the urban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9, 229: 76 − 87.
    [11] KUEFFER C. Integrating natural and social sciences for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plant invasions. In: Larrue, S. (Ed.), Biodiversity and Society in the Pacific Islands[M]. Marseille, France: ANU ePress, 2013.
    [12] SHACKLETON T T, LARSON B, NOVOA A, et al. The human and social dimensions of invasion science and management[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9, 229: 1 − 9.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9年教育统计数据-高等教育学校(机构)学生数[EB/OL]. [2020-04-30]. 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9/qg/202006/t20200611_464788.html.
    [14] 向安强, 赖韦文, 梅畅, 等. 外来生物入侵现象的公众环境意识调查与分析—以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为中心[J]. 科学与管理, 2017, 37(2): 49 − 59. doi: 10.3969/j.issn.1003-8256.2017.02.007
    [15] 姚从容, 王姝婷. 新媒体对大学生环境意识与环保行为影响差异性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9, 44(11): 190 − 194. doi: 10.3969/j.issn.1673-1212.2019.11.038
    [16] 万方浩, 郭建英, 张峰. 中国生物入侵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17] 丁莉, 杜凡, 张大才. 云南外来入侵植物研究[J]. 西部林业科学, 2006, 35(4): 98 − 103. doi: 10.3969/j.issn.1672-8246.2006.04.017
    [18] 徐成东, 陆树刚. 云南的外来入侵植物[J]. 广西植物, 2006, 26(3): 227 − 234. doi: 10.3969/j.issn.1000-3142.2006.03.002
    [19] 马海英, 戍国标, 刘超. 中国外来入侵植物调研报告(西南篇)[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20] 马金双, 李惠茹. 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名录[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 加载中
图( 2) 表( 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669
  • HTML全文浏览数:  1669
  • PDF下载数:  12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05-12
  • 刊出日期:  2021-04-20

高校大学生对外来植物科学认知水平研究

    作者简介: 徐 蕾(1997-),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众对外来植物认知。E-mail:1647159889@qq.com
  • 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61045);云南大学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项目(201910673131);云南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2019207)

摘要: 文章以云南省九所高校为例,通过网络问卷的方式调查了当前在校大学生群体对外来植物相关知识的认知状况。研究发现大学生群体对外来植物相关概念虽然有一定了解,但普遍缺乏对外来植物知识的深入理解,特别是一些缺乏专业课程的文科类和低年级的同学认知水平相对较低。此外,虽然大学生对参与外来植物的管控意愿较高,但对于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则缺乏兴趣,这对我国未来有效开展公民生物安全教育带来一定挑战。

English Abstract

  • 外来植物是指通过人类有意或无意的携带与传播,从而突破地理隔离从自然分布地点扩散到其他地区的植物[1]。由于缺乏天敌、资源充足等原因,这些外来植物可能会在新环境中形成单一优势种群,造成本地物种丧失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等环境问题[2]。伴随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强及全球暖化,外来植物已成为导致全球生物多样性下降的重要成因之一[3],同时对入侵地区居民的生计和福祉造成诸多负面影响[4]

    自20世纪50年代外来植物入侵问题引起学者关注以来,这一领域的研究一直将重点放置在探究外来植物入侵机理以及评估不良影响等层面[2],相关的研究成果为控制一些恶性外来植物的扩散与蔓延发挥了重要作用[5]。但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无论是全球尺度还是地区尺度,目前外来植物的入侵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抑制,甚至在有些地区还出现了日益恶化的状况[6-7]。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学者们开始反思并逐渐意识到,外来植物的有效管控不仅需要科研人员和政府部门的投入,同时也需要入侵地区居民或利益相关者(以下统称为公众)的积极参与[8-10]。因为公众不仅会影响外来植物传播扩散的各个环节(如扩散、定居、归化和入侵等)的方向与速度,而且还会影响控制植物入侵所制定管理措施的执行效果,如何提升公众的认知水平和参与程度如今逐渐成为生物入侵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之一[11-12]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高校的学生扩招,2019年在校大学生已超过3 000万[13]。大学生逐渐成为我国年轻群体的重要代表,一方面他们经过大学阶段的系统学习,具备了较高的专业技能,是新知识和新技术的重要传播者;另一方面他们思维相对活跃,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对我国未来生物安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将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深入了解这一群体对外来植物的理解与认知水平,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年轻群体对外来植物入侵问题的关注,培育年轻世代参与生物安全管控的意愿,并在这一群体的带动下进一步推动我国公众对外来植物和生物安全管控决策的理解与支持[14-15]

    云南省是我国外来植物入侵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16],全省范围已经确认的外来入侵植物高达216种[17-19],占全国外来入侵植物的45%[20]。因此,本研究选取了位于云南省最大的综合性大学园区(昆明呈贡大学城)的九所高等院校(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昆明医科大学、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艺术学院、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这些高校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采集了目前大学生群体对外来植物认知程度的数据。通过本研究我们将重点回答:(1)当前在校大学生群体对外来植物概念和种类的认知水平如何?(2)在校大学生群体参与外来植物防控的意愿和知识扩增的意愿如何?(3)哪些因素会影响大学生对外来植物认知水平与参与意愿?研究结果旨在摸清当前我国大学生群体外来植物认知状况,并为下一步在高校范围内开设针对性的教育课程提供合理建议。

  • 问卷调查依托在线问卷调查平台问卷星完成,数据的采集时段为2019年9 ~ 11月。与传统的纸质问卷发放方式相比,在线问卷调查具有覆盖范围广、数据采集方便等特点。结合本研究的目的,此次问卷共设置12个问题(详见https://www.wjx.cn/m/57620068.aspx)。问卷的第一部分主要采集受访者的个人属性信息(包括性别、年级、专业和籍贯等);第二部分为问卷调查的主体部分,围绕3个层面的问题开展:(1)在昆高校大学生群体关于外来植物的常识认知(包括外来植物的概念、常见外来植物的种类等);(2)在昆高校大学生对外来植物管控方式的理解及参与管控的意愿;(3)在昆高校大学生获取外来植物知识的主要途径和进行知识扩增的意愿。

    在线问卷信息主要通过微信和QQ群组进行定向推送,同时也辅助在九所高校的图书馆和食堂/餐厅门口进行宣传。调查期间九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和大专生)约有91 500人(依据2019年11月九所高校官方网站公布的在校学生人数汇总)。共有1 089位学生参与此次调查,约占九所高校本科生人数的1%左右。最后通过筛查,共选出1 044份回答完整的问卷用于数据分析。

  • 将问卷星平台产生的原始数据导入Excel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剔除不完整的问卷、修改回答中的错别字及对答案进行归类整理)。然后将整理完毕的数据导入统计语言平台R(https://www.r-project.org/),数据的统计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由R语言的stats工具包完成,图件由ggplot2和tm(词云图)工具包制作完成。

  • 从结果来看,参与此次调查的男生有421人(40%),女生为623人(60%),见表1。

  • 对于“是否听说过外来植物或入侵植物”这一问题,大部分大学生(945人,91%)听说过相关的词汇,仅有部分学生(99人,9%)没有听说过。方差分析显示不同专业之间差异显著(X2=21.01,p<0.05),而其他变量(包括性别、年级、专业和出生地)之间的差异不显著,没有听说过的同学在工学、教育学、经济学和文学中占比相对较高,见表2

    对于“给出外来植物的定义”这一问题,则仅有40位(4%)大学生能够相对正确地给出外来植物的定义,包括“外地来的并抢占本土植物生存空间的植物”、“以前本地没有的,该植物是由人或其他动物带来的”、“非当地生长发育,由外地进入本地进行生长的植物”、“不是本地植物,不存在自然分布,是人为直接或间接引进”等等。415位同学(40%)给出了部分正确的定义或关键词,包括“外来的植物”“非本地的植物”“当地没有的植物” “由人类引进的植物”“从其他国家进口来的植物”等。而高达589位同学(56%)则不能给出任何定义/关键词或者给出的定义错误或关键词不相关。分析显示不同专业之间差异显著(X2=41.17,p<0.01),而性别、年级和出生地之间的差异不显著。能够给出正确或部分正确定义的学生最高的为农学,其次为理学和历史学专业,不能给出正确或部分正确定义的学生主要来自文学、教育学及哲学专业。

  • 对于“列出你所知道的外来植物”这一问题(开放问题,没有提供任何物种信息),有422位同学(40%)给出了所知道的物种名称,共计82种物种。经过鉴别外来植物占47种,其他包括27种本地植物和8种外来动物(如小龙虾、福寿螺和非洲大蜗牛等)。所列出的外来植物大约占云南省外来植物种类的22%,占中国外来植物的10%。其中水葫芦、紫茎泽兰、马铃薯、玉米、飞机草、番茄、菟丝子、胡萝卜和薇甘菊等为高频出现的物种(图1a)。但也有624位(60%)同学没有给出任何外来植物,表明这部分同学可能不知道任何外来植物的学名或者常用名。

    针对“从所提供的植物名单中选择外来植物”这一问题(选择问题,提供了15种常见植物,其中外来植物10种,本地植物5种)。结果显示完全回答正确的仅有0.8%(10人),没有选对任何一个物种占15%(149人),大部分学生(73%)选对1~3个物种,总体上平均选对2个正确的物种(图1c)。其中薰衣草、波斯菊、飞机草、紫茎泽兰、喜旱莲子草和叶子花为选择最多的植物(图1b),但也有18%的同学选择了马鞭草、马齿苋、益母草、紫薇和连翘等非外来植物(本土植物)。能否选择正确的答案在年级($ {{X}}^{2} $=12.04,p<0.05)和专业($ {{X}}^{2} $=25.05,p<0.001)之间出现较大差异,高年级(3~4年级)的同学给出正确物种的比例高于低年级(1~2年级)同学,而来自农学、工学和管理学专业的学生选择正确物种的人数相对较高。

  • 对于“发现一种外来植物后,是否愿意向管理部门进行汇报”,78%的同学愿意向有关部门汇报,22%的同学不愿意进行汇报。不愿意汇报的同学在性别($ {{ X}}^{2} $=14.19,p=0.000 1)、年级($ {{ X}}^{2} $=5.97,p=0.0148 和专业($ {{ X}}^{2} $=19.44,p<0.000 1)与愿意汇报的同学之间出现差异,来自低年级的、女生和专业为工学、医学和文学专业的同学相对不愿意向有关部门汇报(图2a)。同学们倾向的汇报方式主要为社交媒体(50%)、网站/email(30%)和电话/短信(17%),而仅有3%的同学愿意进行现场汇报,与管理部门进行面对面交流。

  • 对于是否愿意“了解更多的外来植物和生物入侵的知识”,有55%的同学表示今后愿意了解和学习更多生物入侵知识,25%的同学表示可学可不学,而20%的同学表示今后不愿意再进一步了解外来植物和生物入侵知识。不愿意继续了解外来植物的同学在出生地($ {{X}}^{2} $=22.56,p<0.000 1)、年级($ {{X}}^{2} $=6.16,p=0.013)和性别($ {{X}}^{2} $=21.23,p<0.000 1)方面与愿意进行汇报的同学明显不同,低年级、女生和来自云南同学相对不愿意进一步了解外来植物的相关信息(图2b)。关于“当前获取外来植物知识的途径”,通过网络等平台获取相关知识的占31%,其次为传统的课堂(27%)、图书报刊(25%),而通过环保宣传获取外来植物知识的占据17%。

  • 本研究以云南省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了我国当代大学生群体对外来植物相关知识的关注度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1)超过九成的大学生群体知晓外来植物或入侵植物,说明外来植物的问题已经引起这个群体的普遍关注。但研究结果也显示,进一步掌握外来植物专业知识的人数和比例则相对较低。仅有4%的同学能够给出外来植物的正确概念;自主给出的外来植物的种类仅占云南省外来植物的22%和全国外来植物的10%;此外,对于选择给定的外来植物种类(共10种),选对的物种数量平均仅为2种。这些结果表明,目前大学生相对缺乏对外来植物专业知识的深入了解和掌握。

    2)在校所学专业是造成大学生群体对外来植物的认知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具有理工科专业背景的学生(特别是农学、理学)对外来植物认知水平相对较高,而偏文科专业的学生(特别是教育学、文学)则对外来植物相关认知较低。其次,学生所处的年级也是影响认知水平差异的重要因素,高年级的同学普遍高于低年级的同学。这些结果表明,农学、理学等开设外来植物相关课程的学生,大学期间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提升了外来植物专业知识。而与此相反,一些偏文科类的专业,由于没有开设相关课程或知识讲座,学生则普遍缺乏相关知识,导致对这一问题的认知水平较低。

    3)对未来参与外来植物监控和管理的意愿,超过78%的同学愿意参与汇报和管理,表明大学生群体对外来植物的管控具有较高的参与意愿,但相较于传统的参与方式,同学们更倾向采用社交媒体等简便、快捷的方式进行汇报和参与。对于未来是否有意扩增外来植物或生物入侵的知识,仅有55%的同学表示愿意找机会进行知识扩增,来自低年级的女生中不愿意进行知识扩增的比例较高,这可能跟低年级同学的课程学习压力较大、空余时间不多有关。此外,针对当前获取外来植物知识的途径,传统的知识传播途径(如课堂、纸质出版物和环保宣传)依然占据主要作用,但新传播路径(如网络等)正在突显其重要性。

    针对以上研究结果,未来针对大学生群体开展外来植物及生物安全等知识的提升非常有必要。一方面针对认知水平相对较低的文科类专业的同学,建议以开设通识课或专题讲座的形式,激发这些学生对外来植物的兴趣和提升他们的生物安全意识。另一方面,对于农学、生物学等已经具备专业知识储备的同学,建议增设实践课程环节帮助这些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外来植物的分布和危害现状。此外,也可以通过搭建专题社团活动平台的方式,让这些同学成为大学生群体中外来植物知识的倡导者与先行者,带领其他学生或更广泛的公众有效地参与到我国生物安全防控的具体管控实践中。

参考文献 (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