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陆小成.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低碳创新驱动模式[J]. 生态环境学报, 2016, 25(2): 359 − 364.
|
[2] |
景普秋. 城镇化概念解析与实践误区[J]. 学海, 2014(5): 164 − 168. doi: 10.3969/j.issn.1001-9790.2014.05.024
|
[3] |
高新才, 杨芳. 西北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测度[J]. 城市问题, 2016(12): 26 − 33.
|
[4] |
雷红鹏, 庄贵阳, 张楚. 把脉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策略与方法[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1.
|
[5] |
夏堃堡. 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 环境保护, 2008, 36(3): 33 − 35. doi: 10.3969/j.issn.0253-9705.2008.03.009
|
[6] |
潘家华, 庄贵阳, 郑艳, 等. 低碳经济的概念及核心要素分析[J]. 国际经济评论, 2010(4): 88 − 101.
|
[7] |
陈飞, 储大建. 低碳城市研究的内涵、模型与目标策略确定[J]. 城市规划学刊, 2009(4): 7 − 13. doi: 10.3969/j.issn.1000-3363.2009.04.002
|
[8] |
刘佳俊, 史丹, 裴庆冰. 我国低碳试点城市发展现状评价研究[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0(10): 32 − 38.
|
[9] |
吴凡, 刘雪娇, 桑百川. 国家试点低碳城(镇)发展现状、问题与路径选择[J]. 现代管理科学, 2017(2): 18 − 20. doi: 10.3969/j.issn.1007-368X.2017.02.006
|
[10] |
庄贵阳, 潘家华, 朱宗先. 低碳经济的内涵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经济学动态, 2011(1): 132 − 136.
|
[11] |
刘钦普. 国内构建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 23(增2): 280 − 283.
|
[12] |
仇宝兴. 兼顾理性与现实——中国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践示范初探[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
[13] |
任保平.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制度、激励、组织和能力视角的分析[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9(1): 14 − 21.
|
[14] |
方辉振. 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四大形成机制[J].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9, 11(1): 70 − 73. doi: 10.3969/j.issn.1008-410X.2009.01.013
|
[15] |
党国英. 在高度城镇化基础上实现城乡一体化[J]. 新视野, 2013(1): 22 − 27. doi: 10.3969/j.issn.1006-0138.2013.01.004
|
[16] |
李瑾, 冯献, 郭美荣, 等.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与省区差异性分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 38(11): 67 − 77. doi: 10.7621/cjarrp.1005-9121.20171110
|
[17] |
盖美, 张福祥. 辽宁省区域碳排放-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耦合协调分析[J]. 地理科学, 2018, 38(5): 764 − 772.
|
[18] |
张忠杰, 刘红梅. 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及趋势研究[J]. 农村经济, 2012(12): 34 − 38.
|
[19] |
徐颂, 黄伟雄. 珠江三角洲城乡一体化区域差异的定量分析[J]. 热带地理, 2002, 22(4): 294 − 298. doi: 10.3969/j.issn.1001-5221.2002.04.002
|
[20] |
王德平, 江维. 以成都城乡一体化经验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J]. 四川劳动保障, 2013(4): 5.
|
[21] |
袁中许. 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内在关系[J]. 社会科学研究, 2018(4): 19 − 24. doi: 10.3969/j.issn.1000-4769.2018.04.003
|
[22] |
陈柏庚, 陈承明. 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疑难问题探析[J]. 社会科学, 2013(9): 34 − 43. doi: 10.3969/j.issn.0257-5833.2013.09.004
|
[23] |
刘芳芳, 黄巧萍, 刘伟平. 地区经济增长与区域碳排放的关系——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模型的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2(4): 20 − 26.
|
[24] |
方创琳, 周成虎, 顾朝林. 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交互耦合效应解析的理论框架及技术路径[J]. 地理学报, 2016, 71(4): 531 − 550.
|
[25] |
林伯强, 刘希颖. 中国城市化阶段的碳排放: 影响因素和减排策略[J]. 经济研究, 2010, 45(8): 66 − 78.
|
[26] |
庄贵阳. 以城市为主线促进低碳转型[J]. 环境经济, 2016(增5): 108 − 109.
|
[27] |
BAEUMLER A, IJJASAZVASQUEZ E, MEHNDIRATTA S. Sustainable low-carbon city development in China[M]. Washington: the World Bank,2012.
|
[28] |
ZHUANG G Y. How will China move towards becoming a low carbon economy[J]. China & World Economy, 2018, 16(3): 93 − 105.
|
[29] |
石龙宇, 孙静. 中国城市低碳发展水平评估方法研究[J]. 生态学报, 2018, 28(15): 5461 − 5472.
|
[30] |
陈诗一, 陈登科. 能源结构、雾霾治理与可持续增长[J]. 环境经济研究, 2016, 1(1): 59 − 75. doi: 10.3969/j.issn.2096-2533.2016.01.006
|
[31] |
杨妮, 吴良林, 邓树林, 等. 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的省域GDP统计数据空间化方法——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4, 30(4): 108 − 111. doi: 10.3969/j.issn.1672-0504.2014.04.022
|
[32] |
何天祥, 廖杰, 魏晓. 城市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经济地理, 2011, 31(11): 1897 − 1900.
|
[33] |
姜磊, 柏玲, 吴玉鸣. 中国省域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分析-兼论三系统耦合公式及其扩展形式[J]. 自然资源学报, 2017, 32(5): 788 − 799. doi: 10.11849/zrzyxb.20160512
|
[34] |
毕国华, 杨庆媛, 刘苏.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J]. 经济地理, 2017, 37(1): 50 − 58.
|
[35] |
王春萍, 吴媚. 西北地区人口-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评价——以甘肃庆阳为例[J]. 青海社会科学, 2012(5): 41 − 45. doi: 10.3969/j.issn.1001-2338.2012.05.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