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ENG T, SIWEI S. Investigation on the Power Source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Issues in China[J].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2012, 8(5): 1 − 5.
[2] 曾粤兴, 魏思婧. 构建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赋权-认同-合作”机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研究[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10): 169 − 176.
[3] 史恒通, 睢党臣, 徐涛, 等. 生态价值认知对农民流域生态治理参与意愿的影响——以陕西省渭河流域为例[J]. 中国农村观察, 2017(2): 68 − 80.
[4] 李子豪. 公众参与对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影响——2003-2013年省际数据的实证分析[J]. 中国行政管理, 2017(8): 102 − 108. doi: 10.3782/j.issn.1006-0863.2017.08.16
[5] BEIERLE T C. Democracy in practic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decisions[M]. Washington: Routledge, 2010.
[6] 郑思齐, 万广华, 孙伟增, 等. 公众诉求与城市环境治理[J]. 管理世界, 2013(6): 72 − 84.
[7] Reed M S, Vella S, Challies E, et al. A theory of participation: what makes stakeholder and public engagement 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work?[J]. Restoration Ecology, 2018, 26: 1 − 11. doi: 10.1111/rec.12601
[8] 俞可平. 公民参与的几个理论问题[J]. 青海人大, 2007(1): 56 − 58.
[9] 杨光斌. 公民参与和当下中国的治道变革[J]. 社会科学研究, 2009(1): 18 − 30. doi: 10.3969/j.issn.1000-4769.2009.01.003
[10] 付宇程. 行政决策中的公众参与类型初探[J]. 法学杂志, 2011, 32(12): 124 − 126.
[11] HUNTINGTON S P.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M].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6.
[12] 史学飞, 孙 钰, 崔寅. 基于熵值-主成分分析法的天津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J]. 科技管理研究, 2018(3): 247 − 252. doi: 10.3969/j.issn.1000-7695.2018.03.037
[13] 韩晓明, 王金国, 石照耀.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熵值法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17(2): 83 − 88.
[14] 吕开宇, 李春肖, 张崇尚.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的地区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分析——来自2008—2013年中国省级层面的数据[J]. 农业技术经济, 2016(3): 4 − 15.
[15] 祁玲玲, 孔卫拿, 赵莹. 国家能力、公民组织与当代中国的环境信访——基于2003-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中国行政管理, 2013(7): 102 − 108.
[16] 张萍, 杨祖婵. 近十年来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特征简析[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武汉), 2015, 15(2): 53 − 61.
[17] 崔岩, 尹木子. 我国公众环保组织参与的动机研究[J]. 青年研究, 2015(3): 11 −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