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形势与对策研究

陈安, 胡雪丽, 吴波, 杨晓东, 徐晨罡. 湖北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形势与对策研究[J]. 环境保护科学, 2022, 48(1): 42-47. doi: 10.16803/j.cnki.issn.1004-6216.2022.01.09
引用本文: 陈安, 胡雪丽, 吴波, 杨晓东, 徐晨罡. 湖北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形势与对策研究[J]. 环境保护科学, 2022, 48(1): 42-47. doi: 10.16803/j.cnki.issn.1004-6216.2022.01.09
CHEN An, HU Xueli, WU Bo, YANG Xiaodong, XU Chengang. Research on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mountains-rivers-forests-farmlands-lakes-grasslands in Three Gorges area of Yangtze River in Hubei Province[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 2022, 48(1): 42-47. doi: 10.16803/j.cnki.issn.1004-6216.2022.01.09
Citation: CHEN An, HU Xueli, WU Bo, YANG Xiaodong, XU Chengang. Research on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mountains-rivers-forests-farmlands-lakes-grasslands in Three Gorges area of Yangtze River in Hubei Province[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 2022, 48(1): 42-47. doi: 10.16803/j.cnki.issn.1004-6216.2022.01.09

湖北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形势与对策研究

    作者简介: 陈 安(1977-),男,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规划及环境政策研究。E-mail:315942874@qq.com
  • 中图分类号: X32

Research on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mountains-rivers-forests-farmlands-lakes-grasslands in Three Gorges area of Yangtze River in Hubei Province

  • 摘要: 文章重点分析了湖北长江三峡地区生态功能定位、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剖析了湖北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形势,在介绍湖北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该工程试点推进中的难点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坚持用系统思维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和修复;加强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区域重点攻坚,着力解决生态保护修复不充分、不平衡问题;加大社会资本、绿色金融支持力度,健全多元化、差异化资金供给及管理机制;积极探索生态产品及废弃资源价值转化新途径;加强科技支撑、坚持自主创新、打造精品示范工程;提升建设项目服务水平,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及风险应急能力建设。
  • 加载中
  • [1] 姜霞, 王坤, 郑朔方, 等.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系统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J].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19, 9(5): 475 − 481.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19.09.020
    [2] 罗明, 于恩逸, 周妍, 等.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布局及技术策略[J]. 生态学报, 2019, 39(23): 8692 − 8701.
    [3] 孙宁, 彭小红, 张茜雯. 山水林田湖修复项目组织实施模式——以青海祁连山生态修复为例[J]. 环境保护科学, 2020, 46(4): 1 − 7.
    [4] 吴运连, 谢国华. 赣州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的实践与创新[J]. 环境保护, 2018, 46(13): 80 − 83.
    [5] 吴良灿, 朱逸, 陈日东. 江西赣州: 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财政, 2018(12): 55 − 57.
    [6] 毕云龙, 罗晓琳, 蒙达. 云南抚仙湖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实践[J]. 中国土地, 2019(12): 41 − 42.
    [7] 李飞, 裴云婧, 王维, 等. 浅析广安华蓥山区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措施——以高顶山矿区为例[J]. 四川地质学报, 2020, 40(1): 80 − 85. doi: 10.3969/j.issn.1006-0995.2020.01.017
    [8] 杨庆媛, 毕国华. 平行岭谷生态区生态保护修复的思路、模式及配套措施研究——基于重庆市“两江四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J]. 生态学报, 2019, 39(23): 8939 − 8947.
    [9] 朱振肖, 王夏晖, 张箫, 等. 湖北省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实践探索与思考[J].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20, 10(5): 769 − 778.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190187
    [10] 胡雪丽, 陈安, 吴波, 等. 生态修复多元融资机制探索与实践——以湖北省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投融资机制为例[N]. 中国环境报, 2020-10-09(03).
    [11] 孔令桥, 郑华, 欧阳志云.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视角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以洞庭湖流域为例[J]. 生态学报, 2019, 39(23): 8903 − 8910.
    [12] 刘世梁, 董玉红, 孙永秀, 等.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的山水林田湖草优先区分析——以贵州省为例[J]. 生态学报, 2019, 39(23): 8957 − 8965.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国发[2010]46号)[EB/OL]. (2011-06-08). //www. gov. cn/zwgk/2011-06/08/content_1879180.html.
    [14]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 自然资源部. 关于印发《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发改农经〔2020〕837号)[EB/OL]. (2020-06-03). //www.ndrc.gov.cn/xxgk/zcfb/tz/202006/t20200611_1231112_ext.html.
    [15] 查世煜, 李秋洪. 三峡库区坡耕地的水土流失问题与对策[J]. 农业环境与发展, 1998(2): 3 − 5.
    [16] 宜昌市人民政府. 湖北省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实施规划(2019—2021年)[R]. 湖北: 湖北省人民政府, 2020-05-09.
    [17] 王遥, 王文翰, 王文蔚, 等. 以多元基金模式破解我国生态保护修复资金困境[J]. 环境保护, 2020, 48(12): 12 − 17.
    [18] 王波, 何军, 王夏晖. 拟自然, 为什么更亲近自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技术选择[J]. 中国生态文明, 2019(1): 70 − 73.
    [19] 王文杰, 潘英姿, 王明翠, 等. 区域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概念、理论框架及其应用研究[J]. 中国环境监测, 2007(2): 1 − 8. doi: 10.3969/j.issn.1002-6002.2007.02.001
    [20] 张绍良, 张黎明, 侯湖平, 等. 生态自然修复及其研究综述[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7(1): 160 − 166.
    [21] 马华, 钟炳林, 岳辉, 等. 典型红壤区自然生态修复的适用性[J]. 生态学报, 2015, 35(18): 6148 − 6156.
    [22] 邹长新, 王燕, 王文林, 等.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原理与生态保护修复研究[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8, 34(11): 961 − 967. doi: 10.11934/j.issn.1673-4831.2018.11.001
    [23] 杨兆平, 高吉喜, 杨孟, 等. 区域生态修复规划及其关键问题[J]. 生态学报, 2016, 36(17): 5298 − 5306.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761
  • HTML全文浏览数:  2761
  • PDF下载数:  28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1-04-14
  • 刊出日期:  2022-02-20

湖北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形势与对策研究

    作者简介: 陈 安(1977-),男,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规划及环境政策研究。E-mail:315942874@qq.com
  • 1. 宜昌市环境保护研究所,湖北 宜昌 443000
  • 2. 宜昌市生态环境局,湖北 宜昌 443000

摘要: 文章重点分析了湖北长江三峡地区生态功能定位、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剖析了湖北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形势,在介绍湖北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该工程试点推进中的难点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坚持用系统思维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和修复;加强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区域重点攻坚,着力解决生态保护修复不充分、不平衡问题;加大社会资本、绿色金融支持力度,健全多元化、差异化资金供给及管理机制;积极探索生态产品及废弃资源价值转化新途径;加强科技支撑、坚持自主创新、打造精品示范工程;提升建设项目服务水平,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及风险应急能力建设。

English Abstract

  •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要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2016年以来,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先后批准3批共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试点地区大多位于国家“两屏三带”和大江大河等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骨架的核心区域[1-3]。长江经济带目前有江西省赣州市[4-5]、云南省抚仙湖[6]、四川省广安华蓥山区[7]、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庆段)[8]、湖北长江三峡地区[9-10]、湖南省湘江流域和洞庭湖[11]、贵州省乌蒙山区[12]7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各试点地区以“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理念为指导,大胆探索实践,积累了富有特色的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的重要实践经验,有力推进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质量的改善和生态功能的提升。湖北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2018年12月入选国家第三批试点,该工程试点共规划65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03.2亿元。

    • 湖北长江三峡地区位于长江中上游接合部,武陵山区、秦巴山区和江汉平原过渡带,境内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防洪调蓄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等功能,长江宜昌段对调节长江中下游水资源、水环境,维护流域水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从地理区位及生态功能定位出发,湖北长江三峡地区需立足三峡库区水土保持功能、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维护与水土保持功能[13-14],加强森林、河流、湖泊、水库和湿地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矿山及废弃工矿用地环境治理及生态修复,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大力开展江河湖库及其滨岸带天然湿地的生态修复、石漠化地区环境治理等,加强中华鲟、江豚、长江鲟和胭脂鱼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促进自然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增强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整体稳定性,着力打造长江绿色生态廊道。

    • 结合湖北长江三峡地区2018~2020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2005~2017年生态环境状况变化遥感监测数据、宜昌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及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调研数据和资料,湖北长江三峡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形势总体较为严峻,距离生态环境质量根本性好转的目标尚有较大差距。

      (1)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问题突出。境内长江干流3个国控断面2020年均达到Ⅱ类标准,但部分支流和湖泊水质不容乐观。受农业面源及生产、生活污水排放影响,玛瑙河、善溪冲、五龙河、柏临河和运河等河流及清明湖、陶家湖等湖泊总磷、氨氮等因子超标。受水电开发、航运、排污和捕捞等活动影响,长江三峡地区水生生物资源锐减,每年到达葛洲坝下段繁殖的中华鲟群体数量已极为稀少。境内水电站众多,水资源过度开发造成河流水文情势及水资源空间分配格局被改变,部分河道生态流量不足,引起河道断流、水资源短缺、水生生态系统破坏和河流水质下降。

      (2)自然生态空间缩减,生物多样性呈下降趋势。受城镇扩张、农业开发影响,自然生态空间范围缩小。以宜昌市为例,2005~2017年,全市森林面积减少1 491.09 km2,草地面积减少650.06 km2,较2005年分别下降了16.03%和82.08%,城镇建设用地、耕地面积分别增加了361.52 km2和1 562.74 km2。湖泊、湿地面积萎缩,部分河流、湖库水系连通性降低,局部自然岸线受损,森林系统植物群落结构呈单一化趋势,局部地区生态系统功能下降。

      (3)石漠化及水土流失严重。宜昌市石漠化面积约2 500 km2,是三峡地区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轻度、中度、强度和极强度石漠化地区面积比例分别为32%、48%、19%和1%。三峡库区位于西南紫色土区和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易发多发。三峡库区消落带面积约48.87 km2,是该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带。相关研究表明,三峡库区约41.6%的泥沙来自坡耕地[15],水力侵蚀造成土层逐年变薄,加剧了石漠化。

      (4)化工企业腾退土地生态修复治理进展缓慢。2017年以来,宜昌市实施了134家沿江沿河化工企业“关、改、搬、转”,现已完成关改搬转任务104家,初步查明疑似污染地块54块,化工企业腾退土地生态修复治理任务较重,进展缓慢。

      (5)“三磷”问题依旧突出,沿江沿河面临较大环境压力。宜昌地区现有“三磷”(磷化工、磷矿和磷石膏库)企业73家,部分磷矿、磷化工企业临水布局,水污染风险较大。受磷石膏产品市场需求限制,2019年,宜昌市磷石膏综合利用率仅31.2%。全市磷石膏存量近1亿t,每年新增600万t以上,现有磷石膏库剩余库容不足。磷石膏堆存不仅占用土地资源,而且易发生渗滤液泄露,造成土壤、水环境污染。

      (6)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环境修复任务艰巨。该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开发历史悠久,常见开采矿种包括石灰石、煤矿、磷矿和硫铁矿等。石灰石等露天矿山开采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而且易引发地质灾害。许多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不到位,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景观格局破碎化。煤矿、硫铁矿闭矿后会产生地面沉陷,酸性矿井水对水、土壤环境会造成严重污染。磷矿涌水易造成地表水总磷浓度升高,引发水体富营养化,并改变地下水资源空间分布格局。

    • 湖北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实施范围包括宜昌市二市一县五区(宜都市、枝江市、秭归县、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和夷陵区)、荆州市松滋市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16],规划总面积为 1.47万km2。工程试点结合不同区域自然地貌、生态系统环境问题差异,将规划实施范围划分为西部三峡库区山地丘陵水土流失治理和水源保护区、中部丘陵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区和东部平原综合治理修复区三大功能分区,具体包括11个生态保护修复片区。

      工程试点按照“尊重自然、因地制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制定了24项绩效指标,确定八大生态保护修复主攻方向,包括:土地综合整治、矿山生态修复、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污染与退化土地修复治理、森林草原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以及其他类型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各地政府积极探索,大力推进,积累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典型经验:工程试点成立了省、市、县三级组织领导机构,明确责任分工,统筹推进各项工作;通过编制实施规划,提升了项目策划质量和整体效益;建立了项目管理、资金分配、绩效考核和培训指导等制度;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融资机制。

    • 结合实践情况,工程试点在推进过程中,主要存在5方面难点问题。

      (1)部分项目的系统性、科学性、针对性欠缺,影响工程绩效水平。从整体上看,试点项目内容未涵盖区域全部重点生态问题,部分规划任务缺少项目支撑,生态保护修复与区域产业生态融合方面研究不足;有的项目治理措施科学性、综合性欠缺,生态修复工程量偏少,生态环境整体性效益不显著。

      (2)资金供给能力不足,部分项目建设周期与资金期限不匹配。目前,试点项目主要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资本及绿色金融资本参与度不高。部分项目资金缺口较大,不仅影响试点工程实施成效,而且可能造成地方政府隐形债务。同时,省、市、县级配套资金及社会资本到位率偏低,制约了部分项目建设进度。此外,部分项目实施周期较长,可能面临后续资金链断裂、难以持续推进的难题。

      (3)项目策划能力及科技支撑能力薄弱。有的项目前期调查不深入,设计报告质量不高;有的项目管理不规范,存在报大建小现象。同时,基础性调查和研究、人才队伍及科技支撑不足,导致部分项目策划质量不高,项目投资概算深度不够,影响了工程试点绩效目标的实现。

      (4)疫情及汛期等因素影响了项目进展。受疫情影响,全市18个项目(总投资37.1亿元)存在按期竣工验收风险。部分涉水施工、流域治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建设进度受汛情影响较大,受自然灾害影响,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生态修复成果存在损毁风险。

      (5)跨区域、跨部门合作共建机制不健全。试点项目从策划到实施,需要多方参与、综合研究和统筹推进,部门间会商协作和综合统筹机制不健全,影响了项目质量和综合效益。此外,长江流域省际间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不利于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

    • 深入推进湖北长江三峡地区生态保护修复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局观、全局观。从践行“两个维护”、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的高度,强化政治责任与担当,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须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遵循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内在规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绿色发展水平为目标,构建江河湖库水质优良、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稳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安全格局。

    • (1)健全工作机制,提升统筹能力。推进工程试点需创新环境治理路径、方法、技术,坚持规划引领、项目治理、依法监管和政策支持四方面协同发力,形成源头保护、受损修复、破坏追责和制度保障的生态系统综合、长效保护修复体制。强化统筹协调,加强项目全过程管理,健全相关部门、科研机构等联动机制。合理制定片区生态治理综合性解决方案,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科学治理,确保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取得显著成效。强化生态保护修复的宣传教育和监管,严格责任追究,夯实企业责任,形成党委统领、政府主导、企业担责和多方参与的协同共治工作格局。

      (2)坚持用系统的思维和方法推进生态系统整体保护修复。注重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尺度性、整体性、功能性和均衡性特征,科学谋划项目内容,兼顾短期目标与长远效益,协调生态保护修复与产业发展。发挥原住居民人力资源优势,组织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修复,开展生态系统管护,巩固生态保护修复成效。

      (3)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质量导向,健全项目管理制度。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源头治理、科学治理、系统治理,提升项目方案的针对性、精准性。坚持目标导向,将绩效指标进一步分解到各个项目,强化绩效指标落实情况考核。坚持质量导向,严格项目设计文件技术审核,强化工程质量、竣工验收及生态环境效益的检查考核;将资金拨付与项目设计文件、工程管理及验收质量挂钩,确保资金高效精准投入。完善项目设施运维管理制度,健全资产移交及管理办法、组织保障机制,强化生态系统修复成果管护的主体责任。

    • (1)加强生态系统质量调查,准确识别生态环境问题,科学确定治理范围、治理目标和技术方案,提升工程试点整体效益。进一步突出三峡地区生态保护修复重点领域,推进三峡库区水源涵养能力提升及水土流失治理、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及腾退土地污染地块治理修复、超标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等工程,加大“三磷”治理、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河流湖库自然岸线和湿地的生态修复力度,科学策划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土地整治与污染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和全方位系统综合治理修复5方面重点任务,加强对森林、河流、湖库和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和修复,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全面提升生态系统功能。

      (2)结合工程实施规划,进一步提高项目策划的针对性和精准性,强化规划措施落地见效。坚持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加大陆域、水域、滨岸和田间的环境污染治理与修复,开展“散乱污”综合整治,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协同实施超标水体环境治理、生态与景观修复,实现水清岸美、鱼翔浅底。

      (3)加大攻坚力度,着力破解复杂生态环境难题。采用先进的环境治理、植被恢复及水土保持技术,大力开展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修复、地质灾害防治、森林抚育;提高石漠化地区林草保水保土功能;改善耕作层土壤质量、加大酸化土壤治理力度;实施废弃渣堆资源化利用、酸性矿井水治理、矿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和受损生态系统自然恢复,推进废弃矿山环境修复。

    • (1)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加强市、县两级财政资金拨付力度。进一步整合资金来源,统筹各类专项资金,提高生态保护修复资金效益。强化项目管理责任,提高资金绩效水平。优化项目资金管理及考核机制,完善中长期项目资金管理制度。

      (2)大力吸收社会资本,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采用特许经营、投资补助和PPP等模式,将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与相关高收益项目合理组合,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和运维管理,构建政府调控、上下联动和市场运营的生态保护修复长效机制。

      (3)加快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统筹财政资金、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投入,探索建立多元化绿色发展基金模式[17]。探索建立生态保护修复超级基金、专项基金和投资基金组成的多元化绿色发展基金体系,发挥基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弥补项目资金缺口。

      (4)大力支持环境信用好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参与生态环境领域项目投资。引入长期投资,缓解资金期限错配,助推生态产业化。积极发展绿色信贷,培育和壮大绿色金融债券市场,利用政府债券资金支持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出台税收、贴息和增信等配套优惠政策,引导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和社会公益基金等在内的各类投资者投资绿色金融债券,促进各类资金参与支持生态环保产业。

      (5)建立市场化、多元化和跨区域生态补偿政策。借鉴宜昌黄柏河流域生态补偿经验,健全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压实地方政府治水责任。大力推动建立长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等,支持市场主体广泛参与,引导生态服务受益地区向生态产品输出地区供应资金、人力和技术等资源。探索研究长江三峡地区生态系统价值核算方法,将该地区生态保护修复边际成本、生态资源服务价值增值部分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产品边际收益结合起来。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与监管机制、自然生态系统破坏责任追究制度。

    • (1)开展区域环境资源禀赋、生态功能、环境质量和产业现状评估,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升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的环境、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在维护好区域生态功能及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通过组合开发模式,推进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与生态旅游、绿色康养和生态循环农业等项目深度融合,以项目收益支持生态环保项目公益性投入。

      (2)积极开展治理区域废弃资源价值转化。统筹推进河道生态环境修复治理与废弃砂石资源价值实现。开展矿区表层被移除植被、表土和弃渣的综合利用,推进矿渣、土石方、尾矿及磷石膏等资源化综合利用。结合地形地貌,科学确定废弃工矿用地恢复方式,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农则农,在保障生态环境安全的前提下,适度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及农用地,创造生态修复区域获得后续收益的途径。

      (3)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物质供给、环境调节和文化服务等不同功能,探索生态产业化的有效途径和合理模式,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以工程试点为抓手,创新完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体制机制。

    • (1)全面加强科技力量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大力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提升试点工程管理机构专业化水平。积极聘请相关专业领域知名学者、专家,提升专家咨询团队能力,对项目设计理念、策划内容、图纸方案、现场建设、竣工验收和运营管护等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和把关,高质量谋划和推进项目实施。吸收国内外生态保护修复的典型经验,研究制定不同类型(如:河流、湖泊、矿山、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和石漠化地区等)生态保护修复技术规范[18]及验收标准,明确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方案编制及验收技术要点,指导项目方案科学设计、规范建设、精细化管理。

      (2)深入开展生态系统基础性调查研究。加强生态功能受损地区现状调查和生态系统恢复力[19]辨识,运用恢复生态学原理[20-22],科学设计受损自然系统生态修复的技术路线,合理确定人工干预方式,开展自然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实践,科学选用自然修复技术,加强治理过程生态风险防控,促进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恢复和生态、景观和社会经济的和谐。开展生态系统要素耦合关系、演替规律和退化趋势诊断研究[23],为局地尺度生态退化恢复治理提供依据,结合生态系统退化程度、立地条件合理配置植物群落。开展区域生态恢复与自然-社会-经济关系调控研究,注重生态修复与区域发展相协调、生态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以提升和维护生态功能为目标,优化产业结构,增强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

      (3)加强难点问题科研攻关,总结推广先进实用治理技术。积极借鉴、吸收国内外生态修复治理经验和先进模式,加强生态系统源头治理和科技创新,建立工程试点先进实用技术目录,放大试点工作的综合效应。大力推广“果-沼-畜”有机肥替代化肥生态种养模式、三峡库区小流域消落带生态修复技术等地方典型经验,打造生态治理精品工程。

      (4)完善绩效目标分解及考核方式,实施项目库动态更新。强化绩效目标分解,排查生态修复治理弱项,策划实施一批生态保护修复的补短板、强功能项目。严格执行行业规范、技术标准,加强地质勘察、方案设计、施工和验收全过程的审核、监管,提高项目设计报告论证的科学性。对项目实行量化分级管理,建立末位淘汰制,加大对优质项目的支持力度。

    • (1)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高部门管理质效。组织技术咨询专家团队深入基层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协助排查项目管理中的问题,指导、督促业主及时整改。健全重大项目工作协调机制,着力解决项目审批、工作衔接、技术指导和资金筹措等方面的问题。

      (2)加快构建生态状况监测网络,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能力,定期开展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加强地质灾害风险排查,消除风险隐患,健全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地区项目风险应急机制。强化灾害天气预报预警,及时启动风险应急预案,防止生态保护修复成果损毁。

    参考文献 (23)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