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丰水、枯水期点源、面源水污染特征的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

李冰阳, 韩龙喜, 陈丽娜. 基于丰水、枯水期点源、面源水污染特征的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以太湖流域某水系为例[J]. 环境保护科学, 2021, 47(3): 100-105. doi: 10.16803/j.cnki.issn.1004-6216.2021.03.017
引用本文: 李冰阳, 韩龙喜, 陈丽娜. 基于丰水、枯水期点源、面源水污染特征的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以太湖流域某水系为例[J]. 环境保护科学, 2021, 47(3): 100-105. doi: 10.16803/j.cnki.issn.1004-6216.2021.03.017
LI Bingyang, HAN Longxi, CHEN Lina. A calculation method of water environmental capacity based on water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oint and non-point sources in abundant and dry season ——A case study of a river system in Taihu Basin[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 2021, 47(3): 100-105. doi: 10.16803/j.cnki.issn.1004-6216.2021.03.017
Citation: LI Bingyang, HAN Longxi, CHEN Lina. A calculation method of water environmental capacity based on water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oint and non-point sources in abundant and dry season ——A case study of a river system in Taihu Basin[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 2021, 47(3): 100-105. doi: 10.16803/j.cnki.issn.1004-6216.2021.03.017

基于丰水、枯水期点源、面源水污染特征的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

——以太湖流域某水系为例
    作者简介: 李冰阳(1996-),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水力学。E-mail:vustyli@163.com
    通讯作者: 韩龙喜(1964-),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环境水力学。E-mail:hanlongxi@sina.com
  • 基金项目:
    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00102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B200204033)
  • 中图分类号: X52

A calculation method of water environmental capacity based on water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oint and non-point sources in abundant and dry season ——A case study of a river system in Taihu Basin

    Corresponding author: HAN Longxi, hanlongxi@sina.com
  • 摘要: 为准确分析平原河网区水环境容量,文章提出了基于点、面源入河季节性特征的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以太湖流域某水系为例,基于控制断面水质90%达标保证率,利用产汇流、产污分布式模型以及河网水动力、水质模型,建立了污染负荷与控制断面污染物浓度的数学响应关系,并综合考虑了丰水、枯水期点、面源污染特征确定点和面源污染协同影响的水环境容量。结果表明,控制断面各污染物均以大于90%的频率实现水质目标,计算方法合理可行。该方法使得水环境容量在丰水、枯水期均得以有效利用,有利于制定分期污染物削减方案。
  • 加载中
  • 图 1  研究区域水系及水质考核代表断面

    图 2  河网概化图

    图 3  宜兴(西)站水位计算值与实测值对比

    图 4  西氿大桥断面水质计算值与实测值对比

    图 5  枯水期污染物日平均浓度变化过程

    图 6  丰水期污染物日平均浓度变化过程

    表 1  点、面源允许排放量计算结果 t·a−1

    污染指标CODNH3-N
    点源允许排放量2 461.49108.06
    面源允许排放量1 139.53172.01
    污染指标CODNH3-N
    点源允许排放量2 461.49108.06
    面源允许排放量1 139.53172.01
    下载: 导出CSV
  • [1] 张永良, 李玉梁. 水环境容量综合手册[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1: 138-145.
    [2] 张永良, 洪继华, 夏青, 等. 我国水环境容量研究与展望[J]. 环境科学研究, 1988, 1(1): 73 − 81. doi: 10.3321/j.issn:1001-6929.1988.01.011
    [3] 杨国录, 陆晶, 骆文广, 等. 水环境容量研究共识问题探讨[J].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39(4): 1 − 6.
    [4] 焦丽宏, 向龙, 穆小玲, 等. 不同设计水文条件下颍河水环境容量计算研究[J].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2(3): 19 − 22.
    [5] 张强, 刘巍, 杨霞, 等. 汉江中下游流域污染负荷及水环境容量研究[J]. 人民长江, 2019, 50(2): 79 − 82.
    [6] 王莹, 张幼宽, 梁修雨, 等. 沙颍河安徽段水环境容量计算及动态分析[J]. 人民黄河, 2019, 41(1): 79 − 84. doi: 10.3969/j.issn.1000-1379.2019.01.018
    [7] 花莉, 曹立帆, 张浏, 等. 双桥河流域水环境容量及污染负荷分配研究[J].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2019, 37(1): 31 − 36. doi: 10.3969/j.issn.1000-5811.2019.01.006
    [8] 李昊璋, 张民曦, 袁静, 等. 平原河网湖荡区域水环境容量分析: 以嘉兴北部地区为例[J].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1(1): 44 − 51.
    [9] 边博, 朱伟, 李冰, 等. 太湖流域西部地区面源污染特征及其控制技术[J]. 水资源保护, 2015, 31(1): 48 − 55. doi: 10.3880/j.issn.1004-6933.2015.01.008
    [10] 薛利红, 杨林章. 面源污染物输出系数模型的研究进展[J]. 生态学杂志, 2009, 28(4): 755 − 761.
    [11] 陈丽娜. 点面源协同影响的潮汐水网区水环境容量及污染控制研究[D]. 南京: 河海大学, 2018.
    [12] 王船海, 王娟, 程文辉, 等. 平原区产汇流模拟[J].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35(6): 627 − 632.
    [13] 王娟. 平原区产汇流模拟[D]. 南京: 河海大学, 2007.
    [14] 王鹏. 基于数字流域系统的平原河网区非点源污染模型研究与应用[D]. 南京: 河海大学, 2006.
    [15] 姚岚. 杭嘉湖东部平原河网水环境模拟模型与EIS集成系统[D]. 南京: 河海大学, 2006.
    [16] 韩龙喜, 朱党生. 河网地区水环境规划中的污染源控制方法[J]. 水利学报, 2001, 32(10): 28 − 31. doi: 10.3321/j.issn:0559-9350.2001.10.006
    [17] 张剑, 付意成, 韩会玲. 浑太河流域动态水环境容量设计水文条件研究[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7(3): 75 − 80. doi: 10.3969/j.issn.1007-2284.2017.03.017
    [18] 徐凌云, 陈江海. 基于MIKE11的温岭市平原河网水环境容量研究[J]. 浙江水利科技, 2017, 45(4): 12 − 16.
    [19] 陆一维, 逄勇, 周冉冉. 引水调度改善太湖流域无锡市运东片区水环境方案研究[J]. 四川环境, 2019, 38(1): 68 − 74.
    [20] LIU Y, YANG P, HU C, et al. Water quality modeling for load reduction under uncertainty: a Bayesian approach[J]. Water Research, 2008(42): 3305 − 3314.
    [21] 王彩艳, 彭虹, 张万顺, 等. 武汉东湖水污染控制计划TMDL计划[J]. 人民长江, 2010, 41(10): 86 − 89. doi: 10.3969/j.issn.1001-4179.2010.10.024
  • 加载中
图( 6) 表( 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017
  • HTML全文浏览数:  3017
  • PDF下载数:  56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11-23
  • 刊出日期:  2021-06-20

基于丰水、枯水期点源、面源水污染特征的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

    通讯作者: 韩龙喜(1964-),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环境水力学。E-mail:hanlongxi@sina.com
    作者简介: 李冰阳(1996-),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水力学。E-mail:vustyli@163.com
  • 1. 河海大学环境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
  • 2. 河海大学浅水湖泊综合治理与资源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98
  • 3. 河海大学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
基金项目:
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00102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B200204033)

摘要: 为准确分析平原河网区水环境容量,文章提出了基于点、面源入河季节性特征的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以太湖流域某水系为例,基于控制断面水质90%达标保证率,利用产汇流、产污分布式模型以及河网水动力、水质模型,建立了污染负荷与控制断面污染物浓度的数学响应关系,并综合考虑了丰水、枯水期点、面源污染特征确定点和面源污染协同影响的水环境容量。结果表明,控制断面各污染物均以大于90%的频率实现水质目标,计算方法合理可行。该方法使得水环境容量在丰水、枯水期均得以有效利用,有利于制定分期污染物削减方案。

English Abstract

  • 水环境容量是指在给定水域范围内,根据水体水质目标及入河排污口排污方式,在特定水文条件下所计算的单位时间内该水域的最大允许纳污量[1]。其值与水域特性、环境功能要求、污染物质类型和排污方式等诸多因素有关。科学有效地进行水环境容量核算是保障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的根本方法,同时可为实施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提供科学的依据[2-4]

    目前,对于水环境容量的计算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区域水环境质量总体上与上游来水水质、区域点源污染负荷和面源污染负荷有关,文献[5-6]重点考察了工业污染源和城镇生活污染源,而未将农村生活污染源和分散畜禽养殖污染源等面源污染纳入统计和计算。文献[7]通过一维水质模型核算出流域平水期水环境容量,在此基础上利用TMDL分配模式(污染物最大负荷通量分配)实施流域内污染物总量控制,该方法将各污染源的排放总量进行了具体的分配,详细分解到点源及面源污染中,且考虑了一定的安全余量,但利用平水期水环境容量指导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可能导致丰水期水环境容量不能充分利用,而枯水期入河污染物超标,难以实现流域水环境的有效管控。文献[8]考虑了汇入水体的径流污染受降雨量及季节变化的影响,计算出该地区一年内不同水文时期的水环境容量,发挥了水环境容量动态特性带来的环境效益,但是根据不同时期多年平均降雨量分析计算径流污染不具有典型代表性,不能确保计算得出的水环境容量满足水质长期稳定达标的基本要求。综上,在以往的研究中,水环境容量的计算着重关注点源污染,而面源污染的处理方式通常过于简化,且有关点源、面源入河与丰水、枯水期的关系以及降雨产汇流、产污时空分配的研究较少。与点源污染相比,面源污染具有污染发生时间随机性,发生方式间歇性、机理过程复杂性、排放途径及排放量不确定性、污染负荷时空变异性、监测模拟与控制困难性等特点[9-10],因而造成了面源污染难以准确核算,而随着点源污染治理逐步成熟,面源污染已经成为区域水环境整治不容忽视的问题。事实上,点、面源污染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特征,具体表现:在枯水期,随地表径流一同入河的面源污染物较少,区域水环境质量主要受点源污染影响;在丰水期,面源污染占污染负荷的比重较大,对周边受纳水体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需要综合考虑丰水、枯水期点、面源污染特征来确定点源、面源污染协同影响的水环境容量,也可为管理部门制定更为具体的污染控制方案和管理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

    文章以太湖流域某水系为例,以控制断面水质90%达标保证率为约束条件,基于产汇流、产污分布式模型以及河网水动力、水质模型,建立枯水期点源污染负荷与控制断面污染物浓度的数学响应关系以及丰水期点源、面源污染负荷与控制断面污染物浓度的数学响应关系,综合考虑丰水、枯水期点源、面源污染特征确定点、面源污染协同影响的水环境容量。

  • 平原河网区产汇流、产污分布式模型主要由污染负荷估算和污染物迁移的时空分配2部分组成。其中,污染负荷估算指不同类型下垫面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物进入概化河网的数量;污染物迁移的时空分配指的是根据平原河网区污染物的时空迁移特征,按一定的方式将产流量和产污量分配至各概化河道。

    (1)单元产流模拟与污染负荷估算。不同类型下垫面的产流、产污具有不同的特征及规律,根据太湖流域下垫面的分布特征,将下垫面分为城镇、水田、旱地和水面4种类型分别进行产流模拟及污染负荷计算[11]

    (2)产流、产污时空分配方法。降雨产生的径流其流向与地形有关,通常沿坡面流动,其流动速度与坡度大小有关,然而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一般无法识别坡度及其空间变化情况,因此无法根据地形判断陆域产流、产污进入地表水的流向。平原河网区水系典型的网状结构形成了许多的多边形,多边形内产生的污染物必然汇入周边河段,不可能汇入多边形以外的河段。为简化计算,以包围某陆域单元的河段长度为权重因子,该单元产生的地表径流、面源污染负荷按包围该单元的河段长度等比例分配到各河段中。面源污染物随地表径流经过汇流后进入周边河道,根据经验汇流曲线[12-15],假设平原河网区的日净雨量分3天汇入河网,分别按40%、40%和20%的比例确定降雨产流入河的时间分配过程,面源污染负荷也按此时间分配方式随地表径流进入河网。

  • 水量计算的微分方程是建立在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基础上的圣维南方程组,以流量Q (x,t)和水位Z(x,t)为未知变量,并补充考虑了漫滩和旁侧入流的一维形式。圣维南方程组见式(1)。

    式(1)中,Q为流量;x为沿水流方向空间坐标;$ {{B}}_{\rm{W}} $为调蓄宽度,指包括滩地在内的全部河宽;Z为水位;t为时间坐标;q为旁侧入流流量,入流为正,出流为负;u为断面平均流速;g为重力加速度;A为主槽过水断面面积;B为主流断面宽度;n为糙率;R为水力半径。

    方程组求解方法:Abbott-Ionescu六点隐式有限差分法。按照网格点的计算顺序交替计算水位或流量,2类计算点又被称为h点和Q点。首先求解各节点处的水位,然后将各节点水位回代至单一的河道方程中,并最终求得各单一河道各断面水位及流量。

  • 河网区水体中污染物对流扩散基本方程见式(2)和(3)。其中,式(2)是河道方程,式(3)是河道叉点方程。

    式(2)和(3)中,QZ为流量及水位;A为河道面积;$ {{E}}_{{x}} $为纵向分散系数;C为水流输送的物质浓度;$ \varOmega $为河道叉点-节点的水面面积;j为节点编号;I为与节点j相联接的河道编号;$ {{S}}_{\rm{c}} $为与输送物质浓度有关的衰减项,例如可写为$ {{S}}_{\rm{c}}{=}{{K}}_{\rm{d}}{AC} $$ {{K}}_{\rm{d}} $为衰减因子;S为外部的源或汇项。

    在对方程求解时,时间项采用向前差分的方式,对流项则采用上风格式求解,扩散项采用中心差分格式。

  • 根据平原河网区污染物迁移转化特征,对特定区域,控制断面污染物浓度与研究区域上游来水水质、点源污染物排放浓度、面源污染物排放浓度、底泥污染物释放强度等有关。对于特定的研究时段,控制断面污染物浓度时间变化过程,是入流边界污染物通量、点源污染物排放、河网汇流区面源污染负荷、底泥释放污染物等在控制断面产生的浓度贡献时间变化过程的线性叠加[11]

    故控制断面污染物浓度时间变化过程与各污染源排放的响应关系可广义地用数学函数,见式(4)。

    式(4)中,C为控制断面污染物浓度,$ {{C}}_{{B}} $为研究区域所有入流边界断面污染物浓度,$ {{W}}_{\rm{P}} $为点源排放浓度;$ {{W}}_{\rm{N}} $为面源入流浓度;$ {{W}}_{\rm{SS}} $为底泥释放强度。

  • 采用非稳态河网水质数学模型,可以计算得到设计水文条件下,各个入流边界断面污染物入流过程在控制断面污染物浓度响应的时间变化序列,同样地,也可计算得点源污染物排放、面源污染物入流与底泥释放污染物排放在控制断面污染物浓度响应的时间变化序列,用列向量分别表示为式(5)~(8)。

    式(5)~(8)中,T表示向量转置;N为时间序列长度;$ {{c}}_{\rm{B}}\left({i}\right) $为所有入流边界污染物入流通量在控制断面的第i个时段的浓度响应值,mg/L,其中,入流污染物浓度根据控制区域入流边界水质管理目标要求确定;$ {{c}}_{\rm{P}}\left({i}\right) $为点源污染物在控制断面的第i个时段的浓度响应值,mg/L;$ {{c}}_{\rm{N}}\left({i}\right) $为面源入流污染物在控制断面的第i个时段的浓度响应值,mg/L;$ {{c}}_{\rm{SS}}\left({i}\right) $为底泥释放污染物在控制断面的第i个时段的浓度响应值,mg/L。

    由于污染物在地表水中迁移转化过程满足扩散质对流扩散方程,属于1阶动力学系统,满足线性叠加原理[10]。因此,控制断面污染物浓度时间变化过程可用向量表示,见式(9)。

  • 结合设计水文条件和水功能区边界水质,利用所建立的研究区域水环境数学模型所得出的各概化污染源针对断面的90%达标贡献比例,计算得出控制断面水质达标时各概化排口的允许排污量,见式(10)。

    式(10)中,$ {{W}}_{\text{容}} $为基于控制断面水质达标的水环境容量;$ {{W}}_{\text{入河}} $为现状进入区域内河道的污染物量,t/a;$ {{C}}_{\rm{s}} $为控制断面水质目标标准限值,mg/L;$ {{C}}_{\text{本底}} $为区域入流边界污染物通量在控制断面的浓度贡献值,mg/L;$ {{C}}_{\text{现状}} $为区域入流边界污染物通量和区域内河道现状纳污量在控制断面的浓度贡献叠加值,mg/L。

  • 研究区域位于江苏省宜兴市西氿湖水系,地处太湖之西,滆湖之南,属太湖流域南溪水系,为典型潮汐河网。汇水区域包括南溪河、北溪河和邮芳河等多条河流。其中西氿大桥断面为该水系水环境质量考核代表断面,水质目标为地表水Ⅲ类。研究区域水系及水质考核代表断面,见图1

  • 根据研究区域的汇流特点,结合水系水文特征、污染源信息、行政区划、控制断面分布,划分汇流单元,即污染负荷计算单元。采用1.1.1节理论方法,识别产污单元与纳污河段的归属关系,根据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下垫面产流、产污参数,对研究区域典型降雨条件下产流、产污过程进行模拟,并核算出各纳污河段面源污染负荷入河总量。

  • (1)河网概化。研究区域内河道纵横交错,以南溪河及其主要支流为研究对象,河道总长度在250 km左右,河道断面间距在200~1 000 m之间,模型计算网格节点总数为502个。河网概化见图2

    (2)边界条件设置。对太湖流域雨量监测站1954~2005年监测的年降雨量资料进行分析,选取与90%保证率相匹配的2000年作为设计典型枯水水文年[16-17]。计算该典型水文年枯水期、丰水期水环境容量时,分别采用2000年1月2日~3月31日、6月1日~8月31日水位或流量时间变化过程作为边界条件,本次模型共设置4个水位边界(图2编号14~17)和13个流量边界(图2编号1-13)。

    (3)模型率定验证。根据该地区历史研究成果[18]确定河道糙率,采用试错法对水动力模型参数进行率定,率定站点为宜兴(西)站,率定得河道糙率值为0.016~0.025,2015年1月1日~12月31日宜兴(西)站水位计算值与实测值对比结果,见图3,对比显示水位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平均误差0.03 m。

  • (1)边界条件设置。入流边界根据边界断面所处水功能区水质目标确定,其中,孟津河水质边界条件取地表水Ⅳ类标准(COD:30 mg/L,NH3-N:1.5 mg/L),其余河流水质边界条件均为地表水Ⅲ类标准(COD:20 mg/L,NH3-N:1.0 mg/L);对于出流边界采用第二类边界条件。

    (2)概化排污口。研究区域污染负荷包括点源污染负荷及面源污染负荷。点源污染主要体现在枯水期,按入河排污口位置将点源污染负荷划分到各河段中,共概化点源排污口17个,其中6个直排企业排污口,4个污水处理厂排污口,7个生活污水排污口;面源污染主要集中在丰水期,根据典型降雨条件、下垫面特征及其它水文特征参数,利用产汇流、产污分布式模型,将面源划分到各个河段中,共概化面源排污口28个。

    (3)模型率定验证。根据研究区域相关研究成果[19]确定污染物降解系数,采用2015年西氿大桥断面逐月水质监测数据进行水质模型的参数率定,率定得COD降解系数为0.09~0.13 d−1,NH3-N降解系数为0.06~0.9 d−1。西氿大桥断面水质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COD平均相对误差13.53%,NH3-N平均相对误差19.76%,对比结果,见图4

  • 结合90%保证率设计水文条件和水功能区边界水质,利用所建立的研究区域水环境数学模型所得出的各概化污染源针对断面的90%达标贡献比例,计算得出西氿大桥断面水质达标时点、面源允许排放量,计算结果,见表1

    将点源允许排放量按现状等比例分配[20-21]后作为各概化点源污染物排放源强,在90%保证率枯水期水文条件下,采用河网区水动力及水质模型,计算得到各个水质因子典型水文年枯水期的浓度变化过程,通过达标时间统计分析,各个水质达标时间频率均满足设定保证率要求。其中,COD、NH3-N的达标时间频率分别为91.20%、90.10%,见图5

    在点源允许排放量的基础上,将面源允许排放量按现状等比例分配后作为各概化面源污染物排放源强,在90%保证率丰水期水文条件下,采用河网区水动力及水质模型,计算得到各个水质因子典型水文年丰水期的浓度变化过程,通过达标时间统计分析,各个水质达标时间频率同样满足设定保证率要求。其中,COD、NH3-N和TP的达标时间频率分别为91.30%、90.22%,见图6

  • (1)文章提出了基于点源、面源入河季节性特征的平原河网区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根据点源污染特征及相应的水文条件确定点源污染物允许排放量,根据面源污染产污机制及时间特征确定面源污染物允许排放量,最终构建点、面源污染协同影响的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使平原河网区水环境容量计算更为精准。

    (2)建立包括陆域面源分布式产汇流、产污模型、河网水动力、水质模型在内的平原河网区水环境数学模型,实现了平原河网区降雨产流产污过程的动态模拟,实现了点、面源污染物随水体迁移扩散过程的动态模拟,为水环境容量计算打下坚实的研究基础。

    (3)以太湖流域某水系为例,基于西氿大桥断面水质90%达标保证率,通过建立产汇流、产污分布式模型以及河网水动力、水质模型,针对不同水情对应的点、面源污染负荷计算允许排放量,并采用按现状等比例分配污染负荷,90%保证率设计水文条件下,COD、NH3-N的达标时间频率均满足设定保证率要求。

    (4)文章产汇流、产污空间分配采用几何方法,时间分配根据经验汇流曲线采用经验方法,后续可进一步加强对产汇流机制的研究,完善产汇流、产污过程与河网水动力水质模型的耦合。

参考文献 (2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