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废城市”建设是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总体战略的重要举措,是从城市整体层面深化固体废物综合管理改革的具体行动[1-2]。目前,浙江、吉林、山东等11个省启动了省级“无废城市”创建[3],以“无废”理念开展的各种无废细胞创建行动逐步取得显著成效与广泛认同。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2022年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已达39.70×108 t[4],其违规堆存产生的环境风险较高,给土壤、地下水和大气环境造成一定危害。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与大气、水和土壤环境之间存在耦合关联,作为固体废物的关键角色,工业固体废物迁移性和扩散性较差,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存在一定间接性和隐蔽性,常以进入其他介质的方式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做好工业固体废物全过程的污染控制是推动“无废城市”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的关键内容,构建完善的工业固体废物管理体系是“无废城市”建设期间的重点工作[3]。
-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4],我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从2011年的32.28×108 t增加至2021年的39.7×108 t,产生强度从1.71 t·104元−1降低至1.06 t·104元−1 (以产生量/工业增加值计) ,表明近年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清洁生产、绿色制造体系等措施,我国在工业固体废物的源头减量方面取得显著成效[3],间接体现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与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增长依存度降低。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的主要种类为尾矿、粉煤灰、煤矸石、冶炼废渣、炉渣和其他废物[5],主要集中于为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6]。从2011年至2021年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量逐年增加,从2011年的19.52×108 t增加至2021年的22.67×108 t,主要综合利用方式为制备建筑材料、路基材料等[7-8],亟需拓展工业固体废物多元综合利用方式,提升综合利用能力与水平。
-
以“无废城市”和固体废物为主题进行文献分析,由关键词共现分析结果可知,“无废城市”建设期间固体废物的关注重点主要分为3个方面,一是各类固体废物如危险废物、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等环境管理,旨在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以下简称《固废法》) 规定的各项管理制度以及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出台的各项技术规范,提升固体废物管理能力。二是固体废物产生和利用处置过程管理,包括固体废物的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等能力提升,践行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推动固体废物的循环利用。三是“无废城市”建设相关探索,“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建设路径”等内容成为了“无废城市”建设期间的研究热点,间接表明“无废城市”建设可将各项法律法规、管理制度等内容进行综合,高效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进程。
1) 强化制度建设。2020年《固废法》[9]的修订,建立了工业固体废物全过程的管理制度,同时配套印发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管理台账制定指南 (试行) 》[10]《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 工业固体废物 (试行) 》[11]《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12]等文件。针对特定种类的工业固体废物,《尾矿污染环境防治管理办法》[13]和《锰渣污染控制技术规范》[14]的发布,为尾矿的规范化管理、锰渣的污染控制和监测等环境管理要求提供了依据。为推动工业固体废物的规模化消纳,内蒙古自治区印发《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用于矿山采坑回填和生态恢复技术规范》 (DB15/T 2763-2022) [15]、安徽省印发《废弃露采坑一般工业固废处置与生态修复技术规范》 (DB34/T 4541-2023) ,为协同解决工业固体废物的出路和矿坑的生态修复问题提供了新的探索。
2) 推动工业固体废物源头减量。为减少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从企业、园区和城市层面多措并举推动源头减量工作。在企业层面,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限期淘汰产生严重污染环境的工业固体废物的落后生产工艺设备目录》[16],推进现有生产设备和技术升级改造,同时强化清洁生产提质升级,减少原料使用和资源消耗。在园区层面,建立以资源循环利用和能量梯级利用的园区考核体系,如鄂尔多斯建立了《鄂尔多斯市工业园区2022年度综合发展水平绩效评价办法 (试行) 》,重庆市通过推进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工业园区,改造后减少标煤使用5.5×108 t。在城市层面,落实《关于开展全国煤电机组改造升级的通知》[17],开展“三改联动”行动,源头减少煤基工业固体废物产生。
3) 促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为推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的发展,《“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18]和《“十四五”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19]的出台,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途径的拓宽和产业的集聚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为推动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国家及各个城市从财税、金融、技术等方面强化扶持。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期间,扩充《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发展资金奖励政策》,明确将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项目纳入资金支持范围;重庆市在试点期间出台《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重庆市环境保护税其他固体废物具体范围的决定 (草案) 》,将脱硫石膏等4类一般工业固废纳入环境保护税目税额表,推动其开展资源化利用。呼和浩特市在“无废城市”建设期间,持续推进大唐托电以粉煤灰为主要材料开展圆兔沟小流域综合治理,推广工业固体废物作为公路修建原辅料,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从2020年的22.1%大幅提升至2022年的57.3%,具有经济与生态双重效益。
4) 强化工业固体废物安全处置。我国2011—2021年间工业固体废物的处置率基本维持在21%~25%之间 (以处置量/产生量进行计算) [4]。在“无废城市”建设期间,除对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进行遥感排查与现场核查外,各地在“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中提出结合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情况,布局集中贮存处置设施,推动水泥窑、燃煤锅炉等工业窑炉协同处置工业固体废物。如浙江省与上海市提出,满足要求的特定种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可进入生活垃圾焚烧设施进行协同处置,并建立了固体废物种类清单。
-
1) 缺乏规范化管理体系设计。由于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源较为分散且涉及行业较多,使得工业固体废物的源头管控、综合利用和安全处置等归口部门存在差异[20],其中工业固体废物产生过程的源头减量以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清洁生产审核、落后设备和工艺淘汰等为主要措施,涉及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多个部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由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等多个部门协同助力,从技术、财税、资金、市场、标准等方面多措并举推动产业发展;运输环节需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与交通运输等部门联合执法等。因此工业固体废物的管理涉及多个主管部门,尚未将各个环节的管理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使得不同环节的监督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整合,各项工业固体废物管理工作间的依存与制约关系较弱。此外,危险废物环境管理评估工作已开展多年,为危险废物管理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南与流程。然而,工业固体废物管理的操作规程、相关标准和强制性要求无法满足现有需求,仍未建立有效的全程精细化管理。
2) 技术与市场体系仍需健全。由于技术与设备的在实际应用中的欠缺,工业固体废物管理的主要用途是制备道路基层材料、砖和水泥,其附加值低且相对粗放。工业固体废物管理利用率均小于55%,其中锰渣 (5%) 、赤泥 (7%) 和磷石膏 (40%) 利用率最高[5]。大规模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累计贮存量已达600×108 t,这是中国长期面临的主要障碍之一,亟需拓展规模化的综合利用途径。同时部分地方政府对引进经济效益不显著的工业固体废物管理利用和处置项目意愿较弱,某些区域的工业固体废物利用和处置设施由于缺乏原材料或销售不佳而无法正常运作[5],亟需开展技术研发创新,推动工业固体废物的高值化综合利用。
3) 标准体系仍需完善。工业固体废物管理涉及产生、收集、运输、贮存、利用和处置等多个环节,目前仅针对贮存和处置环节出台污染控制标准,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和《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等,对工业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场内贮存、利用等环节缺乏相关标准,尤其由于我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居高不下,亟需出台综合利用标准,规范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过程,打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品下游市场,提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效率。另一方面,现有固体废物环境标准指导性较弱。工业固体废物存在资源与危害双重属性,同种工业固体废物在不同地区资源属性的识别与挖掘程度存在差异,如现有标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针对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填埋和处置进行约束,未针对不同属性的工业固体废物开展全过程的指导。
-
强化工业固体废物的全过程管理是助力“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手段,本文以我国工业固体废物为研究对象,以其源头减量、收运体系、综合利用和安全处置等全过程的规范化管理为目的,从制度、技术、市场和监管等体系建设着手,推动构建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的管理体系。
-
1) 覆盖全面。在进行工业固体废物管理体系构建时,应涵盖《固废法》中对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到处置的全过程管理制度,如工业固体废物管理台账、工业固体废物排污许可管理、固体废物跨省转移、固体废物信息公开等。
2) 靶向施策。为保证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的突出短板得到有效解决,应当在充分吸收和梳理现有标准规范和政策文件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具体的标准规范和管理办法。如目前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居高不下,亟需规范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过程,提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
3) 科学合理。在保证覆盖全面和突出重点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管理体系构建的可操作性。一方面,应按照全过程管理的理念,将现有管理办法进行衔接与关联,形成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尽量避免与现有管理办法的交叉重叠;另一方面,应结合现有管理实际经验,循序渐进、分步骤分阶段开展完善工作,逐步建立健全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管理体系。
-
1) 明确管理体系框架。“无废城市”提出强化制度、技术、市场、监管等保障体系建设,力推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1]。由于工业固体废物全过程管理归口部门众多[20],可按照工业固体废物的不同环节,以源头减量化、利用资源化和处置无害化为目的,贯穿制度、技术、市场和监管等4大体系,推动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收运、利用和处置等过程规范管理。
2) 完善管理体系内容。在确定工业固体废物管理体系框架前提下,逐步完善管理体系内容。制度体系重点在于压紧部门与企业主体责任,完善工业固体废物统计制度,技术体系重在实现生产工艺的创新以及综合利用标准的制定,以财税、金融等优惠政策为主构建市场体系,从信息化监管、落实管理制度等角度完善监管体系内容。以此为工作手段,推动工业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完善收运体系、促进综合利用和实现安全处置。
3) 逐步推进管理体系构建。由于工业固体废物管理是多环节、多流程、多部门的系统工程,应在明确工业固体废物资源与环境危害属性基础上,建立工业固体废物分级管理清单,针对产生量较大、环境风险较为突出的工业固体废物,优先建立重点环节的管理体系;亦可基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工业固体废物关注重点,在部分地区先行先试,并将其经验模式进行归纳总结,由下而上推动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
-
1) 强化顶层制度体系建设。首先以“无废城市”建设为抓手,落实《固废法》提出的各项管理制度,从源头解决工业固体废物管理部门职能交叉等问题,打破部门数据信息互通障碍。其次逐步建立健全工业固体废物统计制度,目前各地工业固体废物以环境统计制度为主,将工业固体废物分为冶炼废渣、粉煤灰、脱硫石膏等10种,无法满足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21],亟需完善工业固体废物的统计范围和方法。此外,建议出台工业固体废物规范化管理指南,将各项法律法规进行全流程拆解和细化,制定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企业的操作手册,明确监管重点进而提升环境监管效能。
2) 强化技术和市场体系建设。为解决目前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品附加值低、市场渠道不足的问题,亟需开发利用减量化、资源化和减量化的技术和设备,为工业固体废物作为非金属矿物、砂石等的替代品提供支持。应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优势,建立“产-学-研”信息平台,推动技术创新、应用和转化,开展技术孵化和工程示范。现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如煤矸石、粉煤灰、冶炼废渣和尾矿等综合利用出台了利用技术导则和管理办法,重点关注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亟需利用过程中污染物控制标准的构建,完善综合利用上下游产业链。此外,适当的财政税收政策和市场营销政策有助于鼓励企业加大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项目的投资,有助于提高综合利用能力与水平。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所涉及的环保设备、技术等方面进行税收政策优惠,可提高企业投资积极性。通过市场机制改革,建立健全的废物资源交易市场,形成健全的循环经济模式,激发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3) 强化监管体系建设。持续压紧压实管理部门和企业的主体责任,构建工业固体废物信息监管平台,将地方和企业的工业固体废物数据信息与国家信息系统对接,持续推动落实工业固体废物台账管理制度,实现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贮存、收集、运输、利用和处置全过程监管和信息化追溯。严格落实工业固体废物排污许可制度,推动排污企业规范排污许可证的申领、变更、执行报告和信息公开等过程。持续推进工业固体废物的委托行为,减少委托中间环节,规范工业固体废物的跨省转移等行为,提升工业固体废物规范化管理水平。
4) 规范工业固体废物全过程管理。工业固体废物的全过程监管主要包括源头减量、收运体系建设、资源化利用和安全处置等方面。首先,为推动工业固体废物的源头减量,持续加快推进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发展清洁能源,减少煤炭资源消耗,进而减少煤系固体废物的产生;持续落实清洁生产政策,加快推进工艺生产技术与设备升级改造,完善循环发展链条,开展主导产业链不断精深化延伸,以兰炭制备过程中的煤粉和焦沫等筛下物为例,可将其进行精深加工制备甲醇和硫酸等生产原料,实现工业固体废物的梯级利用。其次,建议建立规范的收集运输管理制度,收集和运输过程重点关注工业固体废物的场内贮存与运输工具的“三防”措施,建议制定工业固体废物收集、运输和场内贮存的污染控制标准,优化收运市场环境,推动工业固体废物规范收运。再次,为发展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可从技术扶持、市场政策、财政税收和标准规范等方面落实和出台政策文件,推动产业不断规模化集聚。此外,针对工业固体废物明显的区域分布特征,探索建立工业固体废物跨区域协同利用机制,通过运输结构优化、完善配套设施等措施,推动煤矸石、粉煤灰等固体废物“走出去”。最后,持续推动工业固体废物的安全处置,我国从国家层面以工业固体废物的处置为主出台《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和《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但仍有部分工业固体废物以堆存为主[8],建议充分依托遥感等技术手段,建立常态化的“天+空+地”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排查机制,制定整改措施并按期整改。
-
随着《固废法》的修订,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管理逐步迈向规范化管理阶段,在建立健全工业固体废物管理体系时,应加快制定顶层设计,完善重点种类工业固体废物关键环节的配套政策与技术规范。在制度体系方面,推动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加快制定工业固体废物规范化管理指南,逐步实现精细化管理;在技术体系方面,应加快技术研发投入,发挥行业协会、重点企业、科研机构等技术力量,强化技术创新引领作用,着力解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能力与水平提升问题,实现工业固体废物产生与利用的平衡;在市场体系方面应完善产业政策,以税收优惠政策、绿色金融、绿色信贷等为手段,逐步推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集聚发展;在监管体系方面,充分利用信息化监管平台,实现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到处置的全过程流向追溯,多措并举分步推进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
“无废城市”建设期间工业固体废物管理体系构建
The establishment of industrial solid waste management system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Zero-waste City in China
-
摘要: 我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大、种类繁多、风险具有隐蔽性,亟需构建规范化管理体系。“无废城市”建设可充分调动社会资源,统筹推动工业固体废物全过程管理工作,在此期间构建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管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从我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与管理现状出发,剖析工业固体废物管理存在的短板,针对性地提出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管理体系构建原则、方法和主要内容,以期为提升工业固体废物管理工作提供参考。Abstract: China’s industrial solid wastes with a large amount, multi-type and hiding environmental risks, which urgently require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 zero-waste city can fully mobilize social resources, coordinate and promote the entire process management of industrial solid waste. During this period, building a management system for industrial solid waste in China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is study, the generation and management status of industrial solid waste and the shortages existed were analyzed, and the establishment principles, methods and detailed strategies of industrial solid waste management system were introduced, which was expected to provide foundation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improvement of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Key words:
- “Zero-waste City” /
- industrial solid waste /
- management system
-
-
-
[1] 生态环境部, 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等. “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EB/OL]. [2023-12-09]. https://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3/202112/W020211215761126730366.pdf, 2021. [2] MENG M F, WEN Z G, LUO WJ, et al. Approaches and policies to promote zero-waste city construction: China’s practices and lessons[J]. Sustainability, 2021, 13(24): 13537. doi: 10.3390/su132413537 [3] 王雪雪, 陈瑛. “无废城市”建设背景下工业固体废物管理策略[J]. 中华环境, 2023(4): 25-27.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23. [5] 张冰洁, 宋鑫, 王恒广, 等. 基于“无废城市”建设的工业固体废物管理新策略[J]. 环境工程学报, 2022, 16(3): 732-737. doi: 10.12030/j.cjee.202111112 [6] 生态环境部. 中国生态环境统计年报[EB/OL]. [2023-12-09]. https://www.mee.gov.cn/hjzl/sthjzk/sthjtjnb/202301/W020230118392178258531.pdf, 2023. [7] 杜根杰. 我国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解读[J]. 混凝土世界, 2018(11): 12-16. doi: 10.3969/j.issn.1674-7011.2018.11.002 [8] 杜建磊, 杜根杰, 高建勇, 等. 我国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发展问题及建议[J]. 现代矿业, 2023, 39(2): 23-26. doi: 10.3969/j.issn.1674-6082.2023.02.007 [9]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EB/OL]. [2023-12-09]. http://www.gov.cn/xinwen/2020-04/30/content_5507561.htm, 2020. [10] 生态环境部.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管理台账制定指南(试行)[EB/OL]. [2023-12-09]. https://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1/202112/W020211231674749725088.pdf, 2021. [11] 生态环境部. 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 工业固体废物(试行)[EB/OL]. [2023-12-09]. https://www.mee.gov.cn/ywgz/fgbz/bz/bzwb/pwxk/202111/W020211112510629890553.pdf, 2021. [12] 生态环境部,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 GB 18599-2020[S].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20. [13] 生态环境部. 尾矿污染环境防治管理办法[EB/OL]. [2023-12-09]. https://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2/202204/t20220411_974191.html, 2022. [14] 生态环境部. 锰渣污染控制技术规范[EB/OL]. [2023-12-09]. https://www.mee.gov.cn/ywgz/fgbz/bz/bzwb/gthw/gtfwwrkzbz/202203/t20220330_973097.shtml, 2022. [15] 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用于矿山采坑回填和生态恢复技术规范[EB/OL]. [2023-12-09]. https://sthjt.nmg.gov.cn/xxgk/zfxxgk/fdzdgknr/gzxzgfxwx/hjbz/qqbz/202212/t20221202_2181947.html, 2022. [16] 工业和信息化部. 限期淘汰产生严重污染环境的工业固体废物的落后生产工艺设备名录[EB/OL]. [2023-12-09]. https://www.miit.gov.cn/cms_files/filemanager/1226211233/attach/202110/41850226e57142ba9be026e6f3c47e0a.pdf, 2021. [17]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 关于开展全国煤电机组改造升级的通知[EB/OL]. [2023-12-09]. https://www.jyg.gov.cn/gxj/zfxxgk/zfxxgknb/art/2022/art_62ba85a74e97424888d7bd62da25ebea.html, 2021. [18] 国家发展改革委. “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EB/OL]. [2023-12-09]. https://www.ndrc.gov.cn/xwdt/tzgg/202107/t20210707_1285530.html, 2021. [19] 国家发展改革委. 关于“十四五”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EB/OL]. [2023-12-09]. 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tz/202103/t20210324_1270286.html, 2021. [20] 王涛. 我国固体废物标准体系现状及标准化工作建议[J]. 标准实践, 2018, 10: 121-125. [21] 罗庆明, 张宏伟, 王雪雪, 等. 我国固体废物分类体系构建的原则、方法与框架[J]. 环境工程学报, 2022, 16(3): 738-745. doi: 10.12030/j.cjee.202112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