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林道辉, 沈学优, 刘亚儿.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研究进展[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2(2): 120 − 123. doi: 10.3969/j.issn.1001-3865.2002.02.020
[2] SCHAEFFER D J, HERRICKS E E, KERSTER H W. Ecosystem health: I. Measuring ecosystem health[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988, 12(4): 445 − 455. doi: 10.1007/BF01873258
[3] 王艳慧, 李静怡. 连片特困区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性评价[J]. 应用生态学报, 2015, 26(5): 1519 − 1530. doi: 10.13287/j.1001-9332.20150302.018
[4] 万云昊, 陈胤杰, 贺翔. 云南省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J]. 中国发展, 2018, 18(2): 14 − 20. doi: 10.15885/j.cnki.cn11-4683/z.2018.02.002
[5] 徐斌, 许光清, 王伟, 等. 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性的实证研究——以浙江省宁海县为例[J].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6, 18(6): 25 − 32.
[6] 覃巍, 丁慧. 基于环境库兹涅茨理论的广西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协调性研究[J]. 学术论坛, 2011, 34(10): 142 − 148. doi: 10.3969/j.issn.1004-4434.2011.10.035
[7] 李琪, 乔统帅. 北京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实证研究[J]. 中国市场, 2018(33): 9 − 13. doi: 10.13939/j.cnki.zgsc.2018.33.009
[8] 田颖, 沈红军. 江苏省大气环境经济协调度评价研究[J]. 四川环境, 2019, 38(5): 173 − 178. doi: 10.14034/j.cnki.schj.2019.05.028
[9] 董圆媛. 基于长时间序列的江苏省环境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性分析[J]. 环境与发展, 2014, 26(5): 70 − 73+52. doi: 10.3969/j.issn.1007-0370.2014.05.016
[10] 黄群慧. 中国经济如何跨越发展阶段转换关口[J]. 中国中小企业, 2018(1): 62 − 64. doi: 10.3969/j.issn.1005-8400.2018.01.020
[11] 杨梅. 四川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与分析研究[J]. 四川环境, 2018, 37(4): 153 − 161. doi: 10.3969/j.issn.1001-3644.2018.04.027
[12] 高林安.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性识别与优化路径研究——以东北地区为例[J].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20, 35(1): 74 − 81. doi: 10.3969/j.issn.1007-3116.2020.01.009
[13] 闫亚飞. 郑州市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研究[D]. 郑州: 郑州大学, 2019.
[14] 杨萌. 城市物流系统构成与运行要素对环境的影响研究[D]. 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 2014.
[15] 郭秀英. 区间数指标权重确定的熵值法改进[J]. 统计与决策, 2012(17): 32 − 34.
[16] 黄瑞芬, 王佩. 海洋产业集聚与环境资源系统耦合的实证分析[J]. 经济学动态, 2011(2): 39 − 42.
[17] 廖重斌.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 热带地理, 1999(2): 76 − 82.
[18] 牛华勇. 中心城市对周边经济圈经济辐射力比较分析——基于北京和上海经济圈的案例[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1(2): 29 − 34.
[19] 2019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发布[EB/OL]. [2019-05-27].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9-05-27/doc-ihvhiqay1592635.shtml.
[20] 李雪松, 龙湘雪, 齐晓旭. 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社会-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动态演化与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9, 28(3): 505 − 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