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甘孟瑜, 曾政权, 张云怀, 等. 大学化学 [M]. 4版.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
|
[2] |
邵敏, 赵美萍, 白郁华. 北京地区大气中非甲烷碳氢化合物(NMHC)的人为源排放特征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1994, 14(1): 6 − 12. doi: 10.3321/j.issn:1000-6923.1994.01.001
|
[3] |
张俊刚, 王跃思, 王珊, 等. 北京市大气中NMHC的来源特征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9, 32(5): 35 − 39. doi: 10.3969/j.issn.1003-6504.2009.05.009
|
[4] |
纪德钰. 大连地区夏季非甲烷烃(NMHC)特征及其来源解析[J]. 环境科学, 2018, 39(8): 3535 − 3543.
|
[5] |
雷熊, 都雯, 李丹毓, 等. 南充城区秋季VOCs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J]. 四川环境, 2020, 39(2): 55 − 64.
|
[6] |
钱一凡, 李丹毓, 雷熊. 工业源VOCs防治技术浅析[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21, 41(2): 23 − 26. doi: 10.3969/j.issn.1674-1021.2021.02.008
|
[7] |
徐晓斌. 我国霾和光化学污染观测研究进展[J]. 应用气象学报, 2016, 27(5): 604 − 613. doi: 10.11898/1001-7313.20160509
|
[8] |
张莹, 刘丽伟, 宁贵财, 等. 兰州市大气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J]. 卫生研究, 2015, 44(5): 723 − 729.
|
[9] |
郭新彪, 魏红英. 大气PM2.5对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J]. 科学通报, 2013, 58(13): 1171 − 1177.
|
[10] |
刘峰, 朱永官, 王效科. 我国地面臭氧污染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 生态环境, 2008, 17(4): 1674 − 1679.
|
[11] |
李雷, 李红, 王学中, 等. 广州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特征与健康风险评价[J]. 环境科学, 2013, 34(12): 4558 − 4564.
|
[12] |
杨昆昊, 夏赞宇, 何芃, 等. 机动车燃油质量及尾气排放与北京市大气污染的相关性[J].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 2017, 34(3): 304 − 317. doi: 10.7523/j.issn.2095-6134.2017.03.005
|
[13] |
王恰, 郑世林. “2+26”城市联合防治行动对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9, 29(9): 51 − 62.
|
[14] |
臧星华, 鲁垠涛, 姚宏, 等. 中国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J]. 生态环境学报, 2015, 24(8): 1322 − 1329.
|
[15] |
黄顺祥. 大气污染与防治的过去、现在及未来[J]. 科学通报, 2018, 63(10): 895 − 919.
|
[16] |
王伯光, 张远航, 邵敏, 等. 广州地区大气中C2~C9非甲烷碳氢化合物的人为来源[J]. 环境科学学报, 2008, 28(7): 1430 − 1440. doi: 10.3321/j.issn:0253-2468.2008.07.028
|
[17] |
陈奇, 方引, 冯艳丽, 等. 基于PM2.5中的黑碳变化探究上海冬季典型污染过程[J].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26(2): 263 − 274.
|
[18] |
李欣悦, 张凯山, 邓林俐, 等. 城区与县区不同空气质量下碳组分污染特征对比分析[J]. 环境科学, 2020, 41(5): 2026 − 2035.
|
[19] |
TAN P H, CHOU C, LIANG J Y, et al. Air pollution "holiday effect" resulting from the Chinese New Yea[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9, 43(13): 2114 − 2124. doi: 10.1016/j.atmosenv.2009.01.037
|
[20] |
WANG C, HUANG X F, ZHU Q, et al. Differentiating local and regional sources of Chinese urban air pollution based on the effect of the Spring Festival[J].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2017, 17(14): 9103 − 9114. doi: 10.5194/acp-17-9103-2017
|
[21] |
陈欣, 刘喆, 吴佩林. 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的“春节效应”分析——来自31个重点城市的经验证据[J].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4, 29(12): 57 − 62. doi: 10.3969/j.issn.1007-3116.2014.12.010
|
[22] |
张露露. 上海市青浦区大气挥发性有机物的特征及来源分析[D].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 2016.
|
[23] |
于洲, 刘寿东, 王咏薇, 等. 杭州市2014年城区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特征观测分析[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6, 16(16): 95 − 104. doi: 10.3969/j.issn.1671-1815.2016.16.017
|
[24] |
徐鹏, 郝庆菊, 吉东生, 等. 重庆市北碚城区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特征观测研究[J]. 环境科学, 2014, 35(3): 820 − 829.
|
[25] |
刘玉莲, 周贺玲, 裴宇航, 等. 哈尔滨近地面O3浓度特征[J]. 环境科学学报, 2018, 38(11): 4454 − 4463.
|
[26] |
宋荣, 杨艳蓉, 杨柳妹, 等. 近年南京冬季首要大气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20, 43(S1): 72 − 77.
|
[27] |
周艳明, 刘厚凤, 吴保庆. 边界层臭氧浓度变化特征及相关因子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8, 24(1): 63 − 66. doi: 10.3969/j.issn.1673-503X.2008.01.016
|
[28] |
安俊琳, 王跃思, 孙扬. 气象因素对北京臭氧的影响[J]. 生态环境学报, 2009, 18(3): 944 − 951. doi: 10.3969/j.issn.1674-5906.2009.03.027
|
[29]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 HJ 633—2012[S].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2.
|
[30] |
王玫, 郑有飞, 柳艳菊, 等. 京津冀臭氧变化特征及与气象要素的关系[J]. 中国环境科学, 2019, 39(7): 2689 − 2698. doi: 10.3969/j.issn.1000-6923.2019.07.001
|
[31] |
LI K, JACOB D J, LIAO H, et al. Anthropogenic drivers of 2013–2017 trends in summer surface ozone in China[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9, 116(2): 422 − 427. doi: 10.1073/pnas.1812168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