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丰茂武, 吴云海, 冯仕训, 等. 不同氮磷比对藻类生长的影响[J]. 生态环境, 2008, 17(5):1759-1763
[2] 李建平, 吴立波, 戴永康, 等. 不同氮磷比对淡水藻类生长的影响及水环境因子的变化[J]. 生态环境, 2007, 16(2):342-346
[3] 郑晓宇, 金妍, 任翔宇, 等. 不同氮磷浓度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特性的影响[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1):11-18
[4] 孙凌, 金相灿, 钟远, 等. 不同氮磷比条件下浮游藻类群落变化[J].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17(7):1218-1223
[5] SPEARS B M, CARVALHO L, DUDLET B, et al. Variation in chlorophyll a to total phosphorus ratio across 94 UK and Irish lakes:Implications for lake management[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3, 115:287-294
[6] 郑朔方, 杨苏文, 金相灿. 铜绿微囊藻生长的营养动力学[J]. 环境科学, 2005, 26(2):152-156
[7] 许海, 杨林章, 茅华, 等. 铜绿微囊藻、斜生栅藻生长的磷营养动力学特征[J]. 生态环境, 2006, 15(5):921-924
[8] 张晓惠, 杨亚男, 李露宁, 等. 海河北系(天津段)污染负荷解析[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15, 28(2):20-24
[9] 金相灿, 屠清瑛. 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2版[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89
[10] 杨玉珍, 夏未铭, 杨瑾, 等. 水体中叶绿素a测定方法的研究[J]. 中国环境监测, 2011, 27(5):24-27
[11] 张自杰, 周帆. 活性污泥生物学与反应动力学[J].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89
[12] REDFIELD A C. The biological control of chemical factors in the environment[J]. American Scientist, 1958, 46:205-221
[13] 胡鸿钧, 李尧英, 魏印心, 等. 中国淡水藻类[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0
[14] 郑晓宇. 淀山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生长动力学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