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膜-磁分离集成装置处理污染河水工艺参数优化

常清一, 成小英. 生物膜-磁分离集成装置处理污染河水工艺参数优化[J]. 环境工程学报, 2019, 13(9): 2152-2163. doi: 10.12030/j.cjee.201812064
引用本文: 常清一, 成小英. 生物膜-磁分离集成装置处理污染河水工艺参数优化[J]. 环境工程学报, 2019, 13(9): 2152-2163. doi: 10.12030/j.cjee.201812064
CHANG Qingyi, CHENG Xiaoying. Process parameter optimization of integrated biofilm-magnetic separation device for polluted river water treatment[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19, 13(9): 2152-2163. doi: 10.12030/j.cjee.201812064
Citation: CHANG Qingyi, CHENG Xiaoying. Process parameter optimization of integrated biofilm-magnetic separation device for polluted river water treatment[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19, 13(9): 2152-2163. doi: 10.12030/j.cjee.201812064

生物膜-磁分离集成装置处理污染河水工艺参数优化

    作者简介: 常清一(1992—),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水环境治理。E-mail:761949853@qq.com
    通讯作者: 成小英(1977—),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湖泊与生态治理。E-mail:439174716@qq.com
  • 基金项目: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7ZX07203-005-07)
  • 中图分类号: X703

Process parameter optimization of integrated biofilm-magnetic separation device for polluted river water treatment

    Corresponding author: CHENG Xiaoying, 439174716@qq.com
  • 摘要: 采用生物膜-磁分离集成装置对污染河水进行了污染物去除实验。对集成装置的生物膜反应区、磁分离反应区分别进行单因素实验、响应曲面实验,研究了集成装置的关键参数对污染河水处理效果的影响,探寻其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在生物膜反应区中,水力停留时间(HRT)、曝停比和温度分别在12 h、6∶6和28 ℃的最佳条件下,集成装置对${\rm{NH}}_4^{+} $-N、TN和CODM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0%、60%和90%左右;在磁分离反应区中,聚合氯化铝(PAC)、聚丙烯酰胺(PAM)和磁种的投加量分别在133.02、2.96和171.66 mg·L−1的最优条件下,对生物膜处理水中TP的去除率达到了96.55%,且PAC投加量对除磷效果影响最为显著;稳定运行集成装置,出水${\rm{NH}}_4^{+} $-N、TN、CODMn和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1.78%、61.25%、93.85%和97.12%。本实验结果为污染河水的脱氮除磷提供了重要参考。
  • 加载中
  • 图 1  集成装置结构

    Figure 1.  Structure of the integrated device

    图 2  HRT对${\rm{NH}}_4^{+} $-N、TN和CODMn去除性能的影响

    Figure 2.  Effect of HRT on the removal of ${\rm{NH}}_4^{+} $-N, TN and CODMn

    图 3  曝停比对NH4+-N、TN和CODMn去除性能的影响

    Figure 3.  Effect of the ratio of non-aeration time to aeration time on the removal of NH4+-N, TN and CODMn

    图 4  温度对NH4+-N、TN和CODMn去除性能的影响

    Figure 4.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the removal of NH4+-N, TN and CODMn

    图 5  PAC投加量与PAM投加量对TP去除率的交互作用响应曲面

    Figure 5.  Response surface analysis on the interaction effect of PAC and PAM dosages on TP removal rate

    图 6  PAC投加量与磁种投加量对TP去除率的交互作用响应曲面

    Figure 6.  Response surface analysis on the interaction effect of PAC and magnetic powder dosages on TP removal rate

    图 7  磁种投加量与PAM投加量对TP去除率的交互作用响应曲面

    Figure 7.  Response surface analysis on the interaction effect of magnetic powder and PAM dosages on TP removal rate

    图 8  集成装置对不同污染物及其各部分去除效果

    Figure 8.  Pollutant removal effect by the integrated device and its parts

    表 1  实验设计及TP去除率结果

    Table 1.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TP removal rates

    实验
    编号
    (A)PAC投
    加量/(mg·L−1)
    (B)PAM投
    加量/(mg·L−1)
    (C)磁种投
    加量/(mg·L−1)
    Y/%
    1 180 2 50 81.03
    2 100 0.5 50 69.33
    3 100 2 150 90.60
    4 100 2 150 90.31
    5 20 2 50 29.78
    6 100 2 150 91.11
    7 100 2 150 89.03
    8 180 0.5 150 73.48
    9 100 3.5 250 88.83
    10 100 3.5 50 85.00
    11 100 0.5 250 75.58
    12 180 3.5 150 87.03
    13 20 3.5 150 46.09
    14 20 0.5 150 22.56
    15 100 2 150 88.48
    16 20 2 250 36.36
    17 180 2 250 85.45
    实验
    编号
    (A)PAC投
    加量/(mg·L−1)
    (B)PAM投
    加量/(mg·L−1)
    (C)磁种投
    加量/(mg·L−1)
    Y/%
    1 180 2 50 81.03
    2 100 0.5 50 69.33
    3 100 2 150 90.60
    4 100 2 150 90.31
    5 20 2 50 29.78
    6 100 2 150 91.11
    7 100 2 150 89.03
    8 180 0.5 150 73.48
    9 100 3.5 250 88.83
    10 100 3.5 50 85.00
    11 100 0.5 250 75.58
    12 180 3.5 150 87.03
    13 20 3.5 150 46.09
    14 20 0.5 150 22.56
    15 100 2 150 88.48
    16 20 2 250 36.36
    17 180 2 250 85.45
    下载: 导出CSV

    表 2  回归模型的方差分析结果

    Table 2.  Variance analysis results of regression model

    项目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P 显著性
    模型 8 714.66 9 968.3 303.77 <0.000 1 显著
    A 4 617.61 1 4 617.61 1 448.62 <0.000 1 显著
    B 544.5 1 544.5 170.82 <0.000 1 显著
    C 55.55 1 55.55 17.43 0.004 2
    AB 24.9 1 24.9 7.81 0.026 7
    AC 1.17 1 1.17 0.37 0.564 3
    BC 1.46 1 1.46 0.46 0.519 7
    A2 3 086.09 1 3 086.09 968.16 <0.000 1 显著
    B2 129.37 1 129.37 40.58 0.000 4
    C2 92.14 1 92.14 28.91 0.001
    残差 22.31 7 3.19
    失拟项 17.42 3 5.81 4.74 0.083 4 不显著
    纯误差 4.9 4 1.22
    总离差 8 736.98 16
      注:R2=0.997 4,$R_{\rm{adj}}^{2} $=0.994 2,$R_{\rm{pred}}^{2} $=0.967 2,变异系数为2.47%,信噪比为49.254。
    项目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 P 显著性
    模型 8 714.66 9 968.3 303.77 <0.000 1 显著
    A 4 617.61 1 4 617.61 1 448.62 <0.000 1 显著
    B 544.5 1 544.5 170.82 <0.000 1 显著
    C 55.55 1 55.55 17.43 0.004 2
    AB 24.9 1 24.9 7.81 0.026 7
    AC 1.17 1 1.17 0.37 0.564 3
    BC 1.46 1 1.46 0.46 0.519 7
    A2 3 086.09 1 3 086.09 968.16 <0.000 1 显著
    B2 129.37 1 129.37 40.58 0.000 4
    C2 92.14 1 92.14 28.91 0.001
    残差 22.31 7 3.19
    失拟项 17.42 3 5.81 4.74 0.083 4 不显著
    纯误差 4.9 4 1.22
    总离差 8 736.98 16
      注:R2=0.997 4,$R_{\rm{adj}}^{2} $=0.994 2,$R_{\rm{pred}}^{2} $=0.967 2,变异系数为2.47%,信噪比为49.254。
    下载: 导出CSV

    表 3  最优实验条件磁分离反应区对TP去除率

    Table 3.  TP removal rate in the magnetic separation reaction zone under the optimal conditions

    实验编号 A/(mg·L−1) B/(mg·L−1) C/(mg·L−1) Y/%
    1 133.02 2.96 171.66 96.03
    2 133.02 2.96 171.66 97.14
    3 133.02 2.96 171.66 96.48
    实验编号 A/(mg·L−1) B/(mg·L−1) C/(mg·L−1) Y/%
    1 133.02 2.96 171.66 96.03
    2 133.02 2.96 171.66 97.14
    3 133.02 2.96 171.66 96.48
    下载: 导出CSV

    表 4  全过程运行集成装置的进出水中${\rm{NH}}_4^{+} $-N、TN、CODMn和TP的浓度

    Table 4.  ${\rm{NH}}_4^{+} $-N, TN, CODMn and TP concentration in influent and effluent of the integrated devices during the whole process running

    工况 ${\rm{NH}}_4^{+} $-N TN CODMn TP
    进水 6.38~9.02 8.73~13.20 21.23~30.84 2.16~3.27
    出水 0.42~1.03 3.11~5.02 1.47~3.09 0.05~0.14
    工况 ${\rm{NH}}_4^{+} $-N TN CODMn TP
    进水 6.38~9.02 8.73~13.20 21.23~30.84 2.16~3.27
    出水 0.42~1.03 3.11~5.02 1.47~3.09 0.05~0.14
    下载: 导出CSV
  • [1] 吴锋, 战金艳, 邓祥征, 等. 中国湖泊富营养化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中国22个湖泊实证分析[J]. 生态环境学报, 2012, 21(1): 94-100. doi: 10.3969/j.issn.1674-5906.2012.01.018
    [2] LU Y L, WANG R S, ZHANG Y Q, et al. Ecosystem health towards sustainability[J]. 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2015, 1(1): 1-15.
    [3] 胡家玮, 李彦娟, 张玉蓉. 磁混凝与同步硝化反硝化集成系统处理城市污水[J]. 给水排水, 2017, 53(S1): 72-77.
    [4] 董春枝, 吴利芳, 张永明, 等. 生物活性炭滤池修复地表水的研究[J]. 环境工程, 2014, 32(11): 5-7.
    [5] 曹文平. 2种填料作为生物膜载体修复微污染河水的比较[J]. 环境工程学报, 2014, 8(3): 967-971.
    [6] 唐纲, 杨平, 王吉白, 等. 超导磁分离过程的混絮凝影响因素[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8, 41(7): 60-64.
    [7] 朱凯, 王琳. 加载混凝-磁分离水处理技术应用研究[J]. 环境工程, 2016, 34(S1): 190-192.
    [8] 郑利兵, 佟娟, 魏源送, 等. 磁分离技术在水处理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 环境科学学报, 2016, 36(9): 3103-3117.
    [9] ZHAO Y, XI B, LI Y, et al. Removal of phosphate from wastewater by using open gradient superconducting magnetic separation as pretreatment for high gradient superconducting magnetic separation[J].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2012, 86(10): 255-261.
    [10] 王晓杰, 董文艺, 王宏杰, 等. 磁絮凝工艺处理受污染河水研究[J]. 水处理技术, 2018, 44(5): 75-78.
    [11] 陈亚男. 几种填料生物膜特性与挂膜参数优化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 2012.
    [12] 刘春, 肖太民, 张晶, 等. 微气泡曝气对生物膜反应器启动运行性能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12): 3093-3098.
    [13] 孙广垠, 刘小燕, 安恩方, 等. 低温条件下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净化河水挂膜研究[J]. 中国给水排水, 2016, 32(3): 79-82.
    [14] 张鹤清, 吴振军, 吕志国, 等. 絮凝快速分离水处理技术简介及发展趋势[J]. 环境工程, 2018, 36(7): 56-61.
    [15] 蔡炎, 陈卫, 刘成. 应对高藻水的新型BFC磁种强磁分离净水技术研究[J]. 中国给水排水, 2017, 33(23): 44-46.
    [16] 李青, 成小英. 不同填料生物反应器中脱氮微生物群落比较分析[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7, 17(6): 2360-2365.
    [17]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M]. 4版.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
    [18] 邱立平, 马军, 张立昕. 水力停留时间对曝气生物滤池处理效能及运行特性的影响[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4, 26(6): 433-436. doi: 10.3969/j.issn.1001-3865.2004.06.011
    [19] 张晶, 刘春, 张静, 等. 微气泡曝气方式对生物膜反应器运行性能的影响[J]. 环境工程学报, 2017, 11(4): 2177-2182.
    [20] ZHOU D D, DONG S S, GAO L L, et 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and cells of aerobic granules cultivated in a continuous-flow airlift reactor[J]. Journal of Chemical Technology & Biotechnology, 2013, 88(5): 942-947.
    [21] WANG W Y, WANG L Y, GAO X M, et 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 extracted from dewatere sludge treated with enzymes and thermal pressure[J]. Waste and Biomass Valorization, 2018, 9(9): 1523-1533. doi: 10.1007/s12649-017-9941-x
    [22] 张立秋, 吴丹, 张朝升, 等. SBBR反应器同步硝化反硝化处理微污染水源水[J]. 中国给水排水, 2016, 32(23): 61-64.
    [23] 彭玉梅, 李慧强, 杨平, 等. 间歇曝气MBBR深度处理含氮废水效能[J].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13, 45(S1): 133-138.
    [24] GABARRO J, GANIGUE R, GICH F, et al.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AOB activity of a partial nitritation SBR treating landfill leachate with extremely high nitrogen concentration[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2, 126(6): 283-289.
    [25] KIM Y M. Acclimatization of communities of ammonia oxidizing bacteria to seasonal changes in optimal conditions in a coke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3, 147(8): 627-631.
    [26] 许雯佳, 成小英. 水力停留时间对活性炭生物转盘处理污染河水的影响[J]. 环境科学, 2018, 39(1): 202-211. doi: 10.3969/j.issn.1000-6923.2018.01.024
    [27] 胡友彪, 张文涛, 黄周满. 温度对MBBR和A/O工艺中污染物去除效果比较[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2, 35(2): 178-181. doi: 10.3969/j.issn.1003-6504.2012.02.038
    [28] 李琳慧, 李旭, 许梦, 等. 冻融温度对东北黑土理化性质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 2015, 43(4): 318-320.
    [29] 王杰, 颜智勇, 文树龙, 等. 响应面法优化Fenton试剂法处理槟榔废水[J]. 环境工程学报, 2016, 10(2): 537-543.
    [30] CINTRA E R, SANTOS J L, SOCOLOVSKY L M, et al. Field-induced flocculation on biocompatible magnetic colloids[J]. Journal of Magnetism and Magnetic Materials, 2008, 320(14): 351-353. doi: 10.1016/j.jmmm.2008.02.087
    [31] 李继香. 应用加载磁混凝处理微污染河水[J]. 环境工程学报, 2014, 8(7): 2901-2905.
    [32] ZHAO Y, LIANG W Y, LIU L J, et al. Harvesting Chlorella vulgaris by magnetic flocculation using Fe3O4 coating with polyaluminium chloride and polyacrylamide[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5, 198(8): 789-796.
    [33] 宋连朋. 混凝沉淀法处理景观水体污染水的试验研究[D]. 天津: 河北工业大学, 2012.
    [34] 曾慧峰, 孙春宝, 王然, 等. 垃圾渗滤液的加载磁絮凝预处理工艺研究[J]. 环境工程学报, 2011, 5(10): 2303-2306.
    [35] 胡家玮, 李军, 于凤芹, 等. 磁絮凝法处理河水工艺条件的响应面分析[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13, 39(3): 459-465.
    [36] 侯韦竹, 丁晶, 赵庆良, 等. 响应面法优化电氧化-絮凝耦合工艺深度处理垃圾渗滤液[J]. 中国环境科学, 2017, 37(3): 948-955.
  • 加载中
图( 8) 表( 4)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554
  • HTML全文浏览数:  3554
  • PDF下载数:  56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8-12-09
  • 录用日期:  2019-03-08
  • 刊出日期:  2019-09-01
常清一, 成小英. 生物膜-磁分离集成装置处理污染河水工艺参数优化[J]. 环境工程学报, 2019, 13(9): 2152-2163. doi: 10.12030/j.cjee.201812064
引用本文: 常清一, 成小英. 生物膜-磁分离集成装置处理污染河水工艺参数优化[J]. 环境工程学报, 2019, 13(9): 2152-2163. doi: 10.12030/j.cjee.201812064
CHANG Qingyi, CHENG Xiaoying. Process parameter optimization of integrated biofilm-magnetic separation device for polluted river water treatment[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19, 13(9): 2152-2163. doi: 10.12030/j.cjee.201812064
Citation: CHANG Qingyi, CHENG Xiaoying. Process parameter optimization of integrated biofilm-magnetic separation device for polluted river water treatment[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19, 13(9): 2152-2163. doi: 10.12030/j.cjee.201812064

生物膜-磁分离集成装置处理污染河水工艺参数优化

    通讯作者: 成小英(1977—),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湖泊与生态治理。E-mail:439174716@qq.com
    作者简介: 常清一(1992—),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水环境治理。E-mail:761949853@qq.com
  • 1. 江南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无锡 214122
  • 2. 江苏省厌氧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无锡 214122
  • 3. 江苏省水处理技术与材料协同创新中心,苏州 215009
基金项目: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7ZX07203-005-07)

摘要: 采用生物膜-磁分离集成装置对污染河水进行了污染物去除实验。对集成装置的生物膜反应区、磁分离反应区分别进行单因素实验、响应曲面实验,研究了集成装置的关键参数对污染河水处理效果的影响,探寻其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在生物膜反应区中,水力停留时间(HRT)、曝停比和温度分别在12 h、6∶6和28 ℃的最佳条件下,集成装置对${\rm{NH}}_4^{+} $-N、TN和CODM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0%、60%和90%左右;在磁分离反应区中,聚合氯化铝(PAC)、聚丙烯酰胺(PAM)和磁种的投加量分别在133.02、2.96和171.66 mg·L−1的最优条件下,对生物膜处理水中TP的去除率达到了96.55%,且PAC投加量对除磷效果影响最为显著;稳定运行集成装置,出水${\rm{NH}}_4^{+} $-N、TN、CODMn和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1.78%、61.25%、93.85%和97.12%。本实验结果为污染河水的脱氮除磷提供了重要参考。

English Abstract

  • 中国第2次湖泊现状调查显示,在138个面积大于10 km2 的湖泊中,有85.4%的湖泊水质超过了富营养化标准。其中,高于重富营养化标准的占40.1%[1-2]。富营养化已成为我国湖泊治理的重大水环境问题。无锡市梁溪河作为太湖主要入湖河流之一,其污染问题对太湖富营养化有不可忽略的贡献。因此,针对梁溪河的污染治理成为目前研究的关键。

    生物脱氮是最具成本优势的脱氮技术,同时化学除磷是最简单有效的除磷技术[3]。生物脱氮方法中的生物膜技术以成本低、见效快以及环境影响小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污染河水的修复[4]。曹文平[5]采用竹丝填料做生物膜载体对微污染河水进行了处理,出水${\rm{NH}}_4^{+} $-N、TN和CODM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86.67%、70.93%和48.80%,但对TP的去除效果并不明显。磁分离技术是将常规化学絮凝与磁化技术有机结合的强化混凝技术。与常规混凝技术相比,磁分离技术具有絮凝效果好、占地面积小、沉降性能好以及污泥含水率低等优点成为新兴的水处理技术[6]。我国磁分离技术早期主要应用于含有强磁性污染物的废水处理,如炼钢、轧钢废水等。随着技术与设备的不断发展,近些年来,磁分离技术在污染河水、市政污水以及工业废水等含有弱磁性或非磁性污染物的废水的处理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7-8]。ZHAO等[9]以Fe3O4为磁种,PAC为混凝剂,采用磁种絮凝-磁分离技术处理含磷废水,取得了98%的良好去除效果;王晓杰等[10]磁絮凝-圆盘磁分离技术处理城市受污染河水,出水COD、TP和SS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72%、91%和89%,出水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已有研究[11-13]表明,生物膜技术可以有效的去除有机物和${\rm{NH}}_4^{+} $-N,但对TP的去除效果并不理想。磁分离技术具有除磷效果好、占地面积小等优点,但磁分离技术仅可以去除水中小部分的非溶解性有机物和总磷,但对溶解性有机物和${\rm{NH}}_4^{+} $-N几乎无去除效果[14-15]。因此,本研究尝试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组建出生物膜-磁分离集成装置处理污染河水,通过优化生物膜-磁分离集成装置中生物膜系统和磁分离系统的运行参数,使其达到最佳的去污效能,以充分发挥生物膜技术脱氮和磁分离技术高效除磷的优点。本研究为梁溪河水体原位修复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也为其他地区污染河水脱氮除磷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 可变速混凝搅拌机(BLD09-11,宜兴市多元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蠕动泵(BT100-2J,保定市兰格恒流泵有限公司),溶氧仪(F4-Meter,梅特勒-托利多精密仪器有限公司),pH计(PHS-25,上海仪电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磁种(Fe3O4,85%),聚合氯化铝(PAC,30%),聚丙烯酰胺(PAM,分子质量1 300×104 Da)。

    • 集成装置如图1所示。装置主体部分由有机玻璃制成,生物膜反应区有效容积为15 L,内部填充40%的生物绳填料,并装有曝气和加热装置。磁分离反应区有效容积为30 L,内部装有一台可变速混凝搅拌机,底部沉淀区有机玻璃外部贴合一层可拆卸的铷铁硼稀土永磁板(由牌号为N 52的铷铁硼永磁体按极性交错、单层密排的方式排列组成,表面磁场强度可达1 200 mT)。

      集成装置的处理流程如下:污染河水通过蠕动泵由底部进入生物膜反应区,附着在生物绳填料上的生物膜可去除河水中大部分的氨氮、总氮和有机物。随后河水通过溢流管进入磁分离反应区,当出水累积到30 L时(约耗时24 h),人工开启混凝搅拌机,进入快搅阶段(转速为300 r·min−1),加入磁种,充分混匀后加入混凝剂PAC,快速搅拌3 min,随后进入慢搅阶段(转速为90 r·min−1),再加入助凝剂PAM,慢搅8 min,搅拌结束后,在装置底部装挂上铷铁硼稀土永磁板,对磁絮体快速分离。待磁絮体完全吸附在反应器底部后(约停止搅拌5 min后),打开排水阀门,排空装置中的水。随后,去掉永磁板,从底部排泥口排出污泥。

    • 生物膜反应区填料上接的种泥为无锡市梁溪河底泥,实验中采用曝停比为6∶6的间歇曝气方式、逐渐增加进水流量的闷曝排泥法[16]运行4组装置,待生物膜反应区挂膜成熟后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HRT(17、12、9、5 h)、曝停比(9∶3、6∶6、3∶9、1∶11)和温度(28、23、15、10 ℃)对其污染物去除性能的影响,每组因素均稳定运行25 d。通过响应曲面法(RSM)将磁分离反应区的PAC投加量(20、100、180 mg·L−1)、PAM投加量(0.5、2、3.5 mg·L−1)和磁种投加量(50、150、250 mg·L−1)为影响因子,采用中心组合设计实验(BBD)考察磁分离反应区对生物膜处理后河水除磷效果的影响,并通过拟合回归模型探求最优的运行工况及除磷效果。最后,以最优的实验条件稳定运行集成装置7 d,探究其对污染河水的净化性能。

    • 江苏省无锡市梁溪河线径浜水样品的${\rm{NH}}_4^{+} $-N、TN、CODMn和TP范围分别为4.17~9.80、8.92~19.70、15.49~36.23和1.81~3.54 mg·L−1,其水质属劣Ⅴ类水以上。DO为0.82~4.58 mg·L−1,pH近中性。

      实验检测指标主要包括${\rm{NH}}_4^{+} $-N、TN、TP和CODMn,均按照国家标准方法[17]测定;DO和pH分别采用溶氧仪和pH计测量。

    • 图2(a)可见,HRT分别为17、12、9和5 h时,出水${\rm{NH}}_4^{+} $-N浓度为0.21~0.98、0.59~1.22、1.51~3.28和3.19~5.74 mg·L−1,平均去除率为92.49%、89.38%、66.08%和43.13%。随着HRT的减少,${\rm{NH}}_4^{+} $-N的出水浓度逐渐升高,去除率逐渐降低。使用SPSS对稳定运行的不同HRT的4组装置的${\rm{NH}}_4^{+} $-N去除率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HRT为12 h的装置与HRT为9 h和5 h的装置对$ {\rm{NH}}_4^{+}$-N的去除率存在显著差异(P<0.01),与HRT为17 h的装置亦存在显著差异(P<0.05)。HRT的缩短使填料上附着的微生物与河水中${\rm{NH}}_4^{+} $-N的有效接触时间减少,导致对其吸收降解不充分;另一方面,HRT的缩短意味着提高了有机负荷,而有机负荷对硝化细菌的活性有抑制作用[18],最终导致了${\rm{NH}}_4^{+} $-N去除率大幅下降。但过长的HRT会使水环境中可被微生物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逐渐变少,使得微生物去除能力受限,故当HRT大于12 h时,出水${\rm{NH}}_4^{+} $-N去除率升高趋势逐渐趋于平缓。

      图2(b)可见,出水TN浓度为4.32~6.58、4.22~6.27、4.81~7.48和6.30~8.57 mg·L−1时,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6.12%、59.39%、50.27%和43.94%。出水TN的去除率随着HRT的降低出现了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HRT下,装置对TN的去除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适当缩短HRT,可以为反硝化菌等异养菌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促使其大量繁殖,增加生物膜厚度,从而有利于同步反硝化反硝化过程(SND)。因此,当HRT降低至12 h时,TN去除率逐渐升高。过低的HRT有利于反硝化过程但不利于硝化过程,而硝化作用是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的限速步骤[19],故当HRT小于12 h时,TN去除率会随着${\rm{NH}}_4^{+} $-N去除率的下降而下降。但是,TN的降低幅度远远小于${\rm{NH}}_4^{+} $-N的幅度,说明系统中可能还存在着其他的生物脱氮过程,如厌氧氨氧化等。

      图2(c)可见,出水CODMn为1.71~2.71、1.84~2.89、2.79~4.05和3.27~5.25 mg·L−1时,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2.02%、91.06%、88.09%和84.31%。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HRT为12 h的装置与HRT为5 h和9 h的装置对CODMn的去除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与HRT为17 h的装置无显著差异(P>0.05)。可见,HRT对CODMn去除效果的影响相对较小。但随着HRT的减少,CODMn的去除率也呈现出下降趋势,其原因与${\rm{NH}}_4^{+} $-N的去除率随HRT减少而下降的原因相似。综合考虑,生物膜反应区在HRT为12 h条件可表现出良好的污染物去除性能。

    • 图3(a)可见,曝停比分别为9∶3、6∶6、3∶9、1∶11时,出水${\rm{NH}}_4^{+} $-N浓度分别为0.41~0.91、0.33~0.97、1.05~1.90和1.98~4.50 mg·L−1,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1.04%、90.75%、80.60%和57.22%。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曝停比为6∶6的装置与曝停比为3∶9、1∶11的装置对出水${\rm{NH}}_4^{+} $-N的去除率存在显著差异(P<0.01),而与曝停比为9∶3的装置并无显著差异(P>0.05)。出水${\rm{NH}}_4^{+} $-N去除率随着曝停比的升高而升高,说明曝气时间的延长使系统中DO浓度升高,硝化细菌的活性和硝化时间增加,最终降低了出水${\rm{NH}}_4^{+} $-N的浓度。当曝停比大于6∶6时,系统中的溶解氧始终为2.26~9.23 mg·L−1,远高于硝化细菌的氧饱和常数,此时DO浓度不再是影响其活性的限制性因素[20-21],过量曝气只会增加成本,出水${\rm{NH}}_4^{+} $-N的去除率却难以进一步提升。

      图3(b)可见,出水TN浓度在4.08~5.96、3.71~5.27、4.95~6.67和5.96~7.83 mg·L−1时,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6.68%、61.53%、51.29%和39.72%。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曝停比条件下TN的去除率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出水TN的去除率随着曝停比的降低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说明适当的降低生物膜系统的停曝比可以延长生物膜系统中的厌氧时间,进而加大整个曝停过程中DO浓度的变化范围,可以同时满足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适宜的好养和厌氧环境;此外,适当减少曝气时间可减少气泡冲刷生物膜的时间,使微生物更容易在填料上的附着,从而有利于生物膜形成缺氧微环境[22]。但过低的曝停比会使得生物膜长期处于厌氧状态,从而严重影响硝化过程,使得TN去除率下降。

      图3(c)可见,出水CODMn浓度在1.86~2.51、2.08~2.89、2.34~3.40和2.75~4.53 mg·L−1时,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1.32%、90.69%、89.77%和88.82%。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停曝比为6∶6的装置与停曝比为9∶3、3∶9的装置对CODMn的去除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与曝停比为1∶11的装置存在显著差异(P<0.01)。曝停比的降低对CODMn出水浓度影响较小,说明在曝气时,水中的有机物被好氧微生物吸附并降解去除;停曝时,好氧微生物对有机物降解能力下降,但缺氧环境使得水中大部分有机物被反硝化作用去除,从而维持了较好的CODMn去除率[23]。综合考虑,生物膜反应区在曝停比为6∶6条件下可表现出良好的污染物去除性能。

    • 图4(a)可见,温度分别为28、23、15和10 ℃时,出水${\rm{NH}}_4^{+} $-N浓度分别为0.59~0.91、1.23~1.78、1.86~2.90和2.63~4.40 mg·L−1,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8.67%、78.70%、62.71%和48.96%。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温度条件下,装置对${\rm{NH}}_4^{+} $-N的去除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随着温度的降低,生物膜反应区的出水${\rm{NH}}_4^{+} $-N的浓度快速升高,去除率随之显著降低。由于硝化细菌适宜的生长温度范围是20~30 °C[24],过低的温度会使硝化细菌的生长繁殖速度会受到明显的抑制,硝化速度也随之显著下降[25],最终使得出水${\rm{NH}}_4^{+} $-N去除效果下降。

      图4(b)可见,出水TN浓度在3.91~7.09、4.92~7.83、5.08~8.48和6.23~10.23 mg·L−1时,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8.02%、51.05%、45.28%和35.46%。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温度条件下,装置对TN的去除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出水TN的去除率随着温度的降低而显著下降。反硝化的最适温度为20~35 ℃,温度的降低影响了反硝化细菌的增殖速率和生物活性,使得系统内的反硝化现象减弱。此外,低温也抑制了硝化菌代谢活性和增殖速度,同时影响有机物在生化反应中的流向与某些中间产物的形成,以及各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等[26],使同步硝化反硝化作用降低,导致出水TN浓度的增加。

      图4(c)可见,出水CODMn浓度为1.63~2.32、2.05~3.38、3.10~5.36和4.90~7.31 mg·L−1时,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2.89%、90.41%、84.83%和78.38%。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温度条件下,装置对CODMn的去除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随着温度的降低,出水CODMn去除率显著下降。这主要是由于温度的降低使微生物的代谢能力以及生化反应速度下降,而且低温下混合液的黏滞性系数增加[27],使得微生物摄取有机物的速率降低;同时,低温环境会使微生物分泌过量的胞外聚合物把自身包覆起来,导致其活性进一步的降低,即周围环境的温度越低,其功能微生物的生物活性就越差[28]。综合考虑,生物膜反应区28 ℃条件可表现出良好的污染物去除性能。

    • 应用Design Expert 8.0软件,采用中心组合设计试验模型,以磁分离反应区A(PAC投加量)、B(PAM投加量)、C(磁种投加量)为3个影响因子,Y(TP去除率)为因变量,进行3因素3水平实验设计共17组实验,设计及实验结果见表1。应用Design Expert 8.0软件,对实验结果运用多项式回归分析进行拟合,可得到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回归模型,见式(1)。

      式中:Y为TP去除率。

      表2可见,该模型的F=303.77,P<0.000 1,说明该模型对TP的去除率的响应显著;同时,失拟项P=0.083 4(P>0.05),说明该模型的的失拟程度并不显著。模型的R2=0.997 4,$R_{\rm{adj}}^{2} $=0.994 2,$R_{\rm{pred}}^{2} $=0.967 2,两者的差值为0.027<0.2,可见实验产生的误差较小,模型与实际拟合程度较高。变异系数为2.47%<10%,信噪比为49.254>4,均在合适的范围内,说明该模型可以精确分析和预测磁分离反应区处理污染河水的最佳工况。可以根据表2中的F值的大小来判断3种影响因子对TP去除率的影响程度[29]:PAC投加量>PAM投加量>磁种投加量;此外,3种影响因子间对TP去除率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其中PAC投加量与PAM投加量交互作用最为显著,而磁种投加量与PAC投加量、PAM投加量的交互作用并不显著。

    • 图5可见,PAC投加量对TP去除效果影响最大。当PAC投加量在一定范围内时,随着投加量的增加,TP的去除率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但随着PAC投加量增加,TP的去除率趋于平缓甚至略微下降。一方面,向磁分离反应区中投加的PAC越多,其与水体中不同形态的磷酸盐生成磷酸铝沉淀就越多;另一方面,增加PAC投加量可以水解产生更多的高价聚合离子,增强其与助凝剂、磁种、悬浮物间的吸附架桥作用和电中和作用,强化絮凝效果,进而提高除磷效果[30-31]。但是,若PAC投加量过多,会引起水体中的吸附饱和现象的发生,使得每个胶体颗粒表面都形成了一层覆盖层,导致胶体颗粒重新回到稳定状态[32-33],从而造成除磷效果难以继续提升甚至有所下降。

      图6可见,随着磁种投加量的增加,TP的去除率呈现略微上升的趋势,但影响并不显著。TP的去除主要是PAC与磷酸盐产生的化学反应,磁种的加入不会改变其除磷机理,但磁种自身产生的微弱磁场以及其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可以吸附周围的胶体颗粒和污染物质,从而形成无数个以磁种为核心的磁絮凝体。与常规混凝反应产生絮体相比,絮体的体积和含水率均显著降低[34]。增加磁种投加量可以增大颗粒间的碰撞概率,产生更多的磁性絮凝体,在吸附架桥作用下形成的磁絮凝体的体积逐渐增大,使得磁絮凝体的密度增加、含水率下降、与磁板间的作用力更强,从而更有利于磁分离反应。但是,若磁种投加量过多,部分磁种会浮在表面,使得TP的去除效果难以进一步提升,并且使得磁种大量消耗造成成本增加。

      图7可见,随着PAM投加量增加,TP的去除率也呈现出略微上升的趋势,当PAM投加到一定量时,TP的去除率上升趋势逐渐变缓,最终达到最高值趋于稳定。由于PAM为高分子絮凝剂,在磁分离反应中主要起到吸附架桥和网捕的作用,增加PAM投加量可以吸附凝聚更多PAC和磁种结合的絮体,使得絮体的尺寸和密度大幅增加,加快沉淀速度,缩短磁分离时间。若PAM投加过量,颗粒表面被PAM完全包裹,吸附架桥作用无法实现,絮体粒径反而会减小而无法与磁种有效结合,使沉淀速率减慢,影响出水水质[35]

      对曲面回归方程进行求解,得到TP去除率的目标值可以达到97.78%。借助RSM程序计算,预测得出PAC投加量为133.02 mg·L−1、PAM投加量为2.96 mg·L−1、磁种投加量为171.66 mg·L−1的最优工艺参数。表3为最佳条件下3次平行实验的TP去除率结果。由表3可得出,3组平行实验的平均值为96.55%,与97.78%的预测值相差1.23%。此实验结果与模型预测值差距较小,进一步体现了该模型的适用性[36]

    • 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将生物膜反应区的HRT、曝停比、温度分别设置为12 h、6∶6和28 ℃,磁分离反应区的PAC、PAM和磁种的投加量分别设置为133.02、2.96和171.66 mg·L−1,稳定运行集成装置,其进出水浓度如表4所示。由表4可见,集成装置对的污染河水中${\rm{NH}}_4^{+} $-N、TN、CODMn和TP均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图8可见,整个集成装置的${\rm{NH}}_4^{+} $-N、TN、CODMn和TP去除率分别达到91.78%、61.25%、93.85%和97.12%。其中,生物膜反应区对${\rm{NH}}_4^{+} $-N、TN、CODM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90.02%、58.14%、88.81%和16.23%;磁分离反应区对${\rm{NH}}_4^{+} $-N、TN、CODM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1.76%、3.11%、5.04%和80.89%。可见,集成装置对各污染指标的去除率均高于各部分作用效果。这也进一步说明,前段生物膜反应区在集成装置中所起的作用是去除污染河水中大部分的${\rm{NH}}_4^{+} $-N、TN和CODMn,对TP的去除主要用于微生物自身的吸收利用;而后段磁分离反应区的作用是去除大部分的TP和小部分微生物难以降解的污染物。

    • 1)集成装置生物膜反应区实验表明,当HRT、曝停比、温度分别在12 h、6∶6、28 ℃时,对${\rm{NH}}_4^{+} $-N、TN、CODM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了约90%、60%、90%。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HRT、停曝比、温度对生物膜反应区的脱氮效果有着显著影响,且不同条件对生物膜反应区出水${\rm{NH}}_4^{+} $-N的影响程度大于TN,但对CODMn的去除率的影响相对较小。

      2)集成装置磁分离反应区实验表明,在PAC、PAM和磁种的投加量分别在133.02、2.96和171.66 mg·L−1的最优条件下,磁分离反应区可对生物膜处理水中的TP达到96.55%的去除率。方差分析结果表明,PAC投加量、PAM投加量对磁分离反应区的除磷效果有着显著影响,磁种投加量对磁分离反应区的除磷效果的影响较小,且磁分离反应区除磷效果的影响程度顺序为PAC投加量>PAM投加量>磁种投加量。

      3)集成装置对污染河水中NH4+-N、TN、CODMn和TP去除率分别达到91.78%、61.25%、93.85%和97.12%,均达到了良好的去除效果。

    参考文献 (36)

返回顶部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