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化解区域生态环境风险的技术支撑及研究展望

黄相国, 王小娜, 赵美超, 陈朝中, 于石. 防范化解区域生态环境风险的技术支撑及研究展望[J]. 环境保护科学, 2022, 48(1): 1-4. doi: 10.16803/j.cnki.issn.1004-6216.2022.01.01
引用本文: 黄相国, 王小娜, 赵美超, 陈朝中, 于石. 防范化解区域生态环境风险的技术支撑及研究展望[J]. 环境保护科学, 2022, 48(1): 1-4. doi: 10.16803/j.cnki.issn.1004-6216.2022.01.01
HUANG Xiangguo, WANG Xiaona, ZHAO Meichao, CHEN Chaozhong, YU Shi. Technical support and research prospects for preventing and resolving regional environmental risks[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 2022, 48(1): 1-4. doi: 10.16803/j.cnki.issn.1004-6216.2022.01.01
Citation: HUANG Xiangguo, WANG Xiaona, ZHAO Meichao, CHEN Chaozhong, YU Shi. Technical support and research prospects for preventing and resolving regional environmental risks[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 2022, 48(1): 1-4. doi: 10.16803/j.cnki.issn.1004-6216.2022.01.01

防范化解区域生态环境风险的技术支撑及研究展望

    作者简介: 黄相国(1963-),男,正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E-mail:13940478937@163.com
    通讯作者: 王小娜(1987-),女,硕士、副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固体废物处置利用。E-mail:wangxiaona@syhky.com
  •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C1907204-04);辽宁省科技计划项目(2020020307-JH1/103-02-03)
  • 中图分类号: X32.022

Technical support and research prospects for preventing and resolving regional environmental risks

    Corresponding author: WANG Xiaona, wangxiaona@syhky.com
  • 摘要: 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生态环境风险已经成为社会主要风险源之一,为做好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着力打造“山清水秀、美丽宜居”的生态环境,文章在识别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建立环境风险防控重点实验室,系统研究区域环境风险防控技术体系的构想,以期为防范化解区域生态环境风险提供技术支撑。
  • 加载中
  • [1] 王金南, 曹志国, 曹东, 等. 国家环境风险防控与管理体系框架构建[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1): 186-191.
    [2] 谢元博, 李巍, 郝芳华, 等. 基于区域环境风险评价的产业布局规划优化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3): 560 − 568. doi: 10.3969/j.issn.1000-6923.2013.03.026
    [3] 刘苗苗, 李若琦, 张海波, 等. 我国生态环境风险分担与利益分配机制: 问题与对策[J]. 环境保护, 2019, 47(8): 52 − 55.
    [4] 徐鹤, 王焕之, 刘婷. 基于“三线一单”的生态环境风险防范框架[J]. 环境保护, 2019, 47(19): 16 − 19.
    [5] 於方, 曹国志, 齐霁, 等. 生态环境风险管理与损害赔偿制度现状与展望[J]. 中国环境管理, 2021, 13(5): 143 − 150.
    [6] 王倩. 行政区域环境风险管理措施及建议[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21(11): 112 − 115. doi: 10.3969/j.issn.1673-2251.2021.11.036
    [7] 陈可, 钟转有, 李泰儒. 基于网格化环境分析法的区域环境风险评估研究——以佛山市南山镇为例[C]. 天津: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1年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三), 1723-1729.
    [8] 张志娇, 张佳琳, 张志超, 等. 行政区域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应用实践研究——以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21, 46(8): 164 − 169. doi: 10.3969/j.issn.1673-1212.2021.08.037
    [9] 张士萍. 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研究及案例分析[J]. 能源与环境, 2021, 4: 99 − 100. doi: 10.3969/j.issn.1672-9064.2021.04.038
    [10] 刘志强, 陈旭东. 化工园区有毒有害气体环境风险预警体系研究[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21(9): 145 − 146. doi: 10.3969/j.issn.1673-2251.2021.09.070
    [11] 杨泽涛, 陈佳亮, 张佳琳, 等. 区域环境风险物质扩散及预测模拟研究——以清远市为例[J]. 绿色科技, 2021, 23(6): 110 − 111. doi: 10.3969/j.issn.1674-9944.2021.06.036
    [12] 叶鑫, 邹长新, 刘国华, 等. 态安全格局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进展[J]. 生态学报. 2018, 38(10): 3382-3392.
    [13] 彭建, 赵会娟, 刘焱序, 等.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研究, 2017, 36(3): 407 − 419.
    [14] 欧定华, 夏建国, 张莉, 等.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研究进展及规划技术流程探讨[J]. 生态环境学报, 2015, 24(1): 163 − 173.
    [15] 李春芳, 曹见飞, 吕建树, 等.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与人体健康风险[J]. 环境科学, 2018, 39(12): 5628 − 5637.
    [16] 刘博, 黄相国, 邢峰, 等. 沈阳市某化工园区现状环境风险评估[J].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8, 30(3): 64 − 66. doi: 10.3969/j.issn.1006-2009.2018.03.016
    [17] 杨小林, 赵晔, 李义玲. 基于情景分析的中原经济区区域环境风险防控战略研究[J]. 改革与开放, 2017(7): 70 − 72.
    [18] 黄相国, 陈刚. 环境风险预警方法与应急成套装备的应用展望[J]. 环境保护科学, 2015, 41(1): 12 − 17. doi: 10.3969/j.issn.1004-6216.2015.01.003
    [19] 马心伟. 我国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制度完善研究[D]. 郑州: 郑州大学, 2015.
    [20] 陶鹏. 论突发事件联防联控制度多元建构的理论基础[J]. 行政法学研究, 2020(3): 38 − 47.
    [21] 柴发合, 云雅如, 王淑兰. 关于我国落实区域大气联防联控机制的深度思考[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3(4): 5 − 9. doi: 10.3969/j.issn.1673-288X.2013.04.002
    [22] 陈刚, 于晓东, 岳佳妮, 等. 医疗废物处理处置污染控制标准解读[J]. 环境保护科学, 2021, 47(3): 1 − 6.
    [23] 赵素芬. 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法律问题研究[D]. 石家庄: 石家庄经济学院, 2015.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301
  • HTML全文浏览数:  3301
  • PDF下载数:  73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1-11-26
  • 刊出日期:  2022-02-20

防范化解区域生态环境风险的技术支撑及研究展望

    通讯作者: 王小娜(1987-),女,硕士、副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固体废物处置利用。E-mail:wangxiaona@syhky.com
    作者简介: 黄相国(1963-),男,正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E-mail:13940478937@163.com
  • 1. 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辽宁 沈阳 110167
  • 2. 国家环境保护危险废物处置工程技术(沈阳)中心,辽宁 沈阳 110167
  • 3. 辽宁省城市生态重点实验室,辽宁 沈阳 110167
  • 4. 沈阳市生态环境事务服务中心,辽宁 沈阳 110167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C1907204-04);辽宁省科技计划项目(2020020307-JH1/103-02-03)

摘要: 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生态环境风险已经成为社会主要风险源之一,为做好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着力打造“山清水秀、美丽宜居”的生态环境,文章在识别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建立环境风险防控重点实验室,系统研究区域环境风险防控技术体系的构想,以期为防范化解区域生态环境风险提供技术支撑。

English Abstract

  • 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2013年11月22日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2015年8月12日天津港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和2019年3月21日江苏响水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特别重大爆炸事故,都警示我们始终要把防范化解重大生态环境风险摆在突出位置。目前,我国337个监测城市中有53.4%城市空气质量未达标,水生态受损严重、水环境隐患多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超过33亿t、累计堆存量超过600亿t累积性风险大,有毒有害化学品环境风险企业数量递增导致安全事故频发。全国突发环境事件呈现原因复杂、污染多样、地域敏感、影响扩大的趋势。这些环境风险隐患已经构成了区域性生态环境风险,威胁到了我国的生态环境安全[1-2]

    近年来,有很多学者开展了生态环境风险管理、风险评估等研究。在生态环境风险管理方面,刘苗苗等[3]提出以建设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为研究目标,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系统性生态环境风险的发生;徐鹤等[4]提出统筹考虑环境风险要素,构建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建立全过程、多层级风险防范制度,夯实生态环境监测和预警体系,将风险防范纳入常态化管理;於方等[5]和王倩[6]重点剖析了我国生态环境风险管理面临的痛点和难点问题,从树立生态环境风险法治管理理念、构建生态环境风险战略布局等6个方面系统提出了加强我国生态环境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在环境风险评估方面,陈可等[7]以佛山市南山镇为例,基于网格化环境分析法开展了区域环境风险评估研究,将网格单元划分为高风险、较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区域;张志娇等[8]以惠州大亚湾经开区为例基于环境风险指数计算法开展了行政区域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应用实践研究,进一步提出“分区、分级、分类、分期”的区域环境风险优化管理框架;张士萍[9]研究了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的目标、原则、技术方法,并提出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的侧重点。在预测预警方面,刘志强等[10]从环境风险物质识别、环境风险预测、预警体系站点布设、预警平台建设和配套制度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化工园区有毒有害气体环境风险预警体系研究;杨泽涛等[11]采用一维对流扩散模型对水和大气环境污染物质进行了扩散及预测模拟研究。综上,在生态环境风险管理、风险评估和预测预警等方面已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关于区域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技术体系相关研究未见相关报道。

    本文在识别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省、市等不同的生态环境风险防控需求,以环境风险物质为对象,通过开展机理研究、开发创新技术、制造成套装备、完善政策标准,提出了系统构建区域环境风险防控技术体系,为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 生态环境安全主要指大气、海洋、河流和土地等基本环境因素的良性运行受到影响后,会制约经济发展、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不同情境、尺度下都会涉及区域生态环境安全,区域生态环境也会受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和信息流的综合影响,同时需要权衡不同生态系统服务间、享用生态系统服务与承担生态风险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如下几点。

      (1)生态环境风险隐患突出。区域内各行政区存在属地主义、独立利益诉求,区域内企业环境风险防控意识淡薄,导致区域生态环境风险隐患突出等问题。

      (2)缺乏系统性区域环境风险防控技术体系。跨行政区生态环境风险防控缺乏整体性,区域内各行政区在风险防控上不能同步,防控效果不够明显,缺乏系统性的区域环境风险防控技术体系。

      (3)环境管理水平不能满足区域生态环境安全需求。如,建设项目环评可初判环境风险潜势,每个项目对环境的影响都是达标的,但放大到一定区域的环境中,多个项目环境风险叠加和累积将会突破环境容量,从而影响区域环境质量;规划环评体现了源头风险评估与控制,但无法给环境管理部门提供实际运营中的环境风险评估数据;环境风险和健康风险的评价均是针对突发污染事故的危害程度及可能性的评价,在风险预防上较为薄弱等等诸多问题[12-14]

      总之,生态环境领域存在的“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需要引起高度警惕和全力防范,规划研究区域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技术体系势在必行,这对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规避生态环境风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平稳、优质、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在着力构建和完善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建立全过程多层级风险防范制度、常态化管理环境风险等基础上,结合国家、省、市等不同的生态环境风险防控需求,以环境风险物质为对象,通过开展机理研究、开发创新技术、制造成套装备、完善政策标准,系统构建区域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技术体系。

    • 科学识别危险化学品、固体废物、有毒有害工业废气和工业废水等潜在的环境风险特性及特征危害因子[15],构建风险物质不同场景下扩散预测模型,探究特征危害因子在大气、水、土壤、生态和黑土地等环境要素中转化归趋与风险成因机理。

    • 基于人群样本调查和污染物特性,研究危险化学品、固体废物、有毒有害工业废气和工业废水等环境风险物质或特征危害因子,在不同暴露情景对人体的急性危害、慢性危害、累积性危害和致癌效应等。

    • 构建城市水、气、土、生态和黑土地等全要素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体系架构[16],开发符合技术性、经济性、环保性和安全性等综合技术指标要求的最佳可行技术。

    • 基于各类环境风险物质特性及不同风险暴露情景,从环境风险识别、风险预测、风险预警、风险隐患排查、风险评估,到防控工程[17],研究全链条多层级环境风险防控技术。

    • 针对各类环境风险物质可能造成的水、气、土、生态和黑土地等突发环境事故,研究快速应急处理处置救援技术,开发模块式应急成套装备及应急材料[18]

    • 集成区域生态环境风险评估、应急管理、损害赔偿等案例库和区域生态环境基线数据库等综合资料,衔接环境监测、环境监管、公安局和检察院等管理信息系统,借助鉴定评估咨询机构、专家库和专业人员等集体智慧,开发生态环境风险智能预测综合管理平台。

    • 针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现实需求,涉及不同环境要素中诸多污染物的筛查和毒性鉴别、污染溯源、因果关系确定和生态环境损害量化等瓶颈问题[19],研究多要素生态损害鉴定评估关键技术。

    • 针对企业或风险单元,建立环境风险物质多角度(泄漏、火灾、爆炸、安全生产和突发环境事故等)、全要素(大气、水、固体废物、土壤和生态等)的风险识别、预测预警、风险评估和应急保障等微观尺度生态环境安全联防联控技术体系。

    • 针对园区、行政区域、市辖区域、省辖区域或中国地理大区等宏观尺度,研究数字化区域环境风险评估智慧系统[20-21],整合消防、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等重点风险源类型及其空间分布,构建宏观尺度区域生态环境安全联防联控支撑平台,为区域生态环境安全保驾护航。

    • 研究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市场行为及其他经济活动在区域生态环境风险防控领域的适用性和不足,完善环境风险管理创新体系[22];结合区域生态环境风险及各行业企业的环境风险需求,开展法律法规[23]、标准和技术政策研究,构建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对策体系。

    •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理念,把区域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

      (1)将消防、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等相关安全防范管理机制和体制进行整合,树立大生态环境安全理念,共同为扭转环境恶化、提高环境质量,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稳定、国泰民安的期盼做出应有贡献。

      (2)系统摸清区域生态环境风险底数,加强区域生态环境风险管理,做好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应跨越行政区域管理的制约,形成从中央、地方到企业的统一区域生态环境风险常态化管理能力。

      (3)通过建设城市生态环境风险防控重点实验室,率先开展区域环境风险防控技术研究,培育壮大地方的环境安全创新链、优化产业链,聚集和培养环境安全复合型创新人才,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参考文献 (23)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