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宁省目前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共160座,其中56座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1]一级B标准,“十三五”期间将全部完成提标改造,出水由一级B标准提升到一级A标准。56座需要提标的污水处理厂中,处理规模10万m3/d以上的有6座;5~10万m3/d的有4座;1~5万m3/d的有42座;1万m3/d以下的有4座。
目前,这些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在60%~80%。二级生物处理工艺主要有An/O系列、SBR系列、百乐克、曝气生物滤池等。存在问题主要有:①进水水量普遍变化较大,某些小规模污水厂的变化系数超过2.0;②由于居民用水习惯、雨水进入和地下水渗入等原因,实际进水水质普遍低于设计值,夏季污水碳氮比偏低,生物脱氮除磷效果差;③一些大中型城市或工业企业较多的中小城镇污水处理厂接纳工业废水,进水水质变化较大,对于小型污水厂的冲击尤为明显;④现有生物处理工艺主要针对一级B排放标准,包括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一般COD、BOD5超标较少见,但TN超标成为运行中的主要问题。⑤中小城镇污水处理厂技术人员缺乏,运行水平较低。
全文HTML
-
一般来说,采用生物脱氮除磷工艺、设计合理且运行良好的二级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出水COD、BOD5、NH3-N等指标均可达到一级A标准,但SS和TP只能稳定达到一级B标准[2]。因此选择提标改造工艺路线应首先考虑现有生物处理单元的优化,通过工艺运行优化,及适当的工程改造措施,使二沉池出水的上述指标稳定达到一级A标准。其次,SS的达标需要增加深度处理,TP的达标需要辅助化学除磷[3]。尽可能发挥生物处理环节的作用和潜力,是保证提标工程出水稳定达标、减少投资和运行费的关键。
-
预处理单元的改造应重视进水水量和水质的变化。特别是小型污水处理厂,水量的变化可能造成生化池无法稳定运行,这种情况增加调节池是必要的。进水中工业废水占比较大时,进水水质变化对生物处理的冲击不可忽视,可增加水解酸化池等预处理,提高污水可生化性,降低污水后续处理的难度[4]。
-
生物处理单元改造重点是提高现有生化池的脱氮除磷能力,使NH3-N、TN稳定达标。如有条件将现有生化池改造成A2/O运行模式,可实现较好的脱氮除磷效果。为此有时需将部分好氧区改为缺氧区或厌氧区。同时在好氧区填充悬浮填料,改造成MBBR工艺,通过提高微生物数量来增强硝化效果[5],确保NH3-N稳定达标。对于SBR系列工艺如完全改造为An/O工艺,土建和设备改动量较大,应优先考虑调整运行时序,强化脱氮除磷效果,如增加进水缺氧搅拌阶段以及在曝气中间增加停曝搅拌阶段等。也可新建厌氧池或缺氧池,并增加污泥外回流,形成A-SBR运行方式,强化脱氮除磷效果[6]。如果进水BOD5、TN值偏低,碳源严重不足,需考虑外加碳源。
-
深度处理单元重点关注的指标是SS和TP。深度处理包括混凝、沉淀和过滤等工艺,过滤是保证出水SS达标的关键,通常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当二级出水水质较好时,可投加混凝剂后直接过滤;为达到较高水质的可靠性或有回用要求,可经混凝沉淀后再过滤。混凝沉淀多采用高效沉淀池,当SS和TP去除率要求更高时,也可采用磁混凝沉淀。过滤有多种形式:V型滤池占地较大,但技术成熟,出水水质稳定;活性砂滤池实现了连续冲洗连续过滤,但过滤效果对池型、布水、洗砂,特别是滤料有较高要求;滤布滤池(转盘过滤器)作为表面过滤,能耗低,占地最小,其过滤效果受进水SS、颗粒物粒径分布、滤布质量和寿命影响;直接采用表面过滤应对二级出水水质做谨慎评估,通常在表面过滤前应增加混凝沉淀。对于以工业废水为主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如工业园区污水厂),污水中难生物降解有机物难以通过二级处理去除,这种情况需要在深度处理单元考虑化学氧化处理,常用的有臭氧、紫外线、芬顿等[6-7]。
1.1. 预处理单元改造
1.2. 生物处理单元改造
1.3. 深度处理单元改造
-
依据处理规模、水质特点,辽宁地区需提标改造的污水厂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规模较大,进水中有工业废水;另一类是规模较小,进水以生活污水为主。以下通过两个较为典型的工程案例,说明提标改造工程设计中关键问题和应对措施。
-
A污水处理厂坐落于辽宁省东部城市抚顺市,一期工程设计规模25万m3/d,于2002年6月正式投入运行。一期工程污水处理采用DAT-IAT工艺,工艺流程见图1。
一期工程设计出水指标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1]中的二级标准,其实际出水达到设计预期,某些指标能够达到一级B标准,但与一级A有较大差距。一期工程实际进、出水水质见表1。2012年三宝屯污水处理厂进行改扩建,改扩建完成后处理能力提高到40万m3/d,排放标准执行一级A标准。
-
一期工程由于设计时间较早,当时的设计排放标准与一级B标准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出水COD、BOD5、SS、TN、TP等主要污染物都需进一步去除;现有生化池污泥负荷偏高,停留时间不够,无法满足脱碳、硝化所需的水力停留时间;由于进水中工业废水占比较大(约40%),进水水质波动较大,特别是COD和TP含量;现有IAT-DAT工艺具有较好的抗负荷冲击能力,但脱氮除磷效果较差。
-
根据污水处理厂实际情况和提标改造要求,在尽量利用现有设施的前提下,主要采取以下改造措施。①将原设计25万m3/d的IAT-DAT生化池处理规模调整为20万m3/d,通过减少进水量,增加了生化池的水力停留时间。因进水NH3-N较低,调整后生化池可保证硝化反应的充分进行,确保BOD5和NH3-N达标。新增生化处理规模20万m3/d,采用多点进水A/A/O工艺,总处理规模增加到40万m3/d。②为增加现有生化系统的生物除磷能力,在生化池前端新建一座厌氧池。进水由DAT池改为厌氧池,在厌氧池前段增加浓缩段,IAT池增加污泥回流至厌氧池浓缩段。回流污泥经过浓缩后再进入厌氧池,这样采用较小的回流比(低于50%)就可保证厌氧池中的污泥浓度,又可避免进水中VFA被稀释而减少,影响磷的释放。③为保证SS、TP达到一级A标准,增加深度处理。本工程因进水水质波动较大,深度处理采用混凝、沉淀、过滤工艺。此工艺流程较长,对进水水质变化有较强的缓冲和适应能力,出水水质稳定。同时,深度处理规模较大,基于处理效果和节能考虑,混凝沉淀采用了工艺成熟、效果稳定的机械混合池、斜板反应池和斜管沉淀池。过滤采用了占地小、能耗低的纤维转盘过滤器。在混合池投加药剂进行化学除磷。提标改造工程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见图2。
-
①生化池改造新建厌氧池1座,分2格,单格尺寸L×W×H=60.9 m×15.0 m×8.5 m,停留时间1.8 h。前端设污泥浓缩段,尺寸L×W×H=12.8 m×13.1 m×8.5 m,浓缩时间25 min。一期工程共设置9座IAT-DAT反应池,三座一组。每座反应池尺寸L×W×H=83.7 m×40.7 m×6 m。在每座IAT池内设置一台外回流泵至新建浓缩池。单泵流量1 400 m3/h,扬程5 m,回流比50%。浓缩后的污泥通过穿墙潜污泵进入厌氧池。
②深度处理机械混合池8座,每座2格,单格尺寸L×W×H =2.0 m×2.0 m×5.5 m,总混合时间110 s。竖流式折板反应池8座,与机械混合池合建,单座尺寸L×W×H =14.0 m×14.3 m×5.9 m,反应时间18 min。斜管沉淀池8座,单座尺寸L×W×H =14.0 m×14.0 m×6.3 m,表面负荷10.6 m3/m2·h。纤维转盘过滤器4座,每座分为2格,每格尺寸L×W×H=14.6 m×8.3 m×4.7 m,内设纤维转盘过滤器1套,滤盘直径3 m,单盘有效面积12.6 m2。
-
A污水厂处理厂改扩建工程于2013年完成并进行调试,2014年10月全部投入运行,出水稳定达到一级A标准。2018年污水厂进、出水水质(平均值)见表2。
-
B污水处理厂坐落于辽宁省西北部的建昌县,其一期工程于2009年建成,设计规模为1.5万m3/d。2014年完成了二期扩建工程,总处理能力增加到3万m3/d。一期、二期工程污水处理均采用CASS工艺,出水执行一级B排放标准。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见图3。一期、二期CASS池均两座,每座分两格,每格设置选择区、缺氧区和主反应区。2016年污水厂进、出水水质(平均值)见表3。2017年开始提标改造工程,要求出水由一级B提标到一级A。
-
①建昌县排水体制为截流式合流制,且污水截流干管临河敷设,因此雨水进入和地下水渗入的影响较大,导致进水COD、BOD5、SS等指标偏低。另外进水C/N比较低,不利于生物脱氮。②出水主要指标优于一级B标准,要达到一级A标准,应进一步去除NH3-N、TN和TP。特别是NH3-N存在超标的情况,说明生化池可能由于低温等原因硝化反应不够充分,应采取措施强化脱碳和硝化效果。③污水厂位于大凌河附近,尾水排入大凌河,大凌河下游王家窝棚断面应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8]Ⅳ类水标准,提标改造工程应重点关注除磷效果和运行稳定性。
-
①为强化硝化反应,在CASS反应池主反应区内增加悬浮填料,改造为MBBR工艺。悬浮填料比表面积大,提高了生化池污泥浓度和微生物量。填料易于硝化菌附着生长,提高硝化反应速率,特别是避免冬季低温时硝化菌的流失,保证出水NH3-N稳定达标。②混凝沉淀采用高效沉淀池。高效沉淀池结合快速混合、污泥回流、斜管或斜板沉淀等措施,实现了高效固液分离。相比传统混凝沉淀,高效沉淀池表面负荷大,占地面积小,不仅提高了SS的去除率,同时大大节省了土建投资。
过滤采用连续流活性砂滤池,这是基于用地和处理效果的综合考虑。相比表面过滤,活性砂滤池出水SS更稳定,对进水SS的变化适应性更强。TP与SS有一定的相关性,要稳定达到出水TP≤0.5 mg/L,控制好出水SS很重要。同时连续流活性砂滤池相比V型滤池占地小,能连续过滤,运行管理更方便。B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工程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见图4。
-
①生化池改造。一期CASS池两座,每座两格,单格宽18 m,长28 m;二期CASS池两座,每座两格,单格宽18 m,长33 m。有效水深均为6 m。提标改造工程在主反应区前端设置悬浮填料(占池容25%),填充率30%,悬浮填料共2 000 m3。悬浮填料采用圆柱形填料,HDPE材质,直径25 mm,高12 mm,有效比表面积500 m2/m3。悬浮填料区设置不锈钢格网,限制悬浮填料外流。②深度处理构筑物。高效沉淀池包括混合段、絮凝反应段和斜管沉淀段。机械混合段分2组,每组设置2级混合池,单池尺寸为L×W×H =2.1 m×2.1 m×2.9 m,混合时间120 s;絮凝反应段分2组,单组平面尺寸4.5 m×4.5 m×7.0 m,反应时间10 min;沉淀段为2座斜管沉淀池,单池尺寸L×W×H=9.4 m×9.4 m×7.0 m,设计表面负荷15 m3/m2·h。选用连续流活性砂过滤器32套,分别设置在8格池体内,单格池体4.95 m×4.95 m,池深6.13 m。单套过滤面积6.0 m2,设计滤速7.6 m/h,砂床高度2 m。
-
B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2018年3月建成,调试阶段TP在0.7 mg/L左右,其他各项指标均稳定达到一级A标准。除磷剂采用聚合氯化铝和PAM,投加在高效沉淀池前端混合池。后采取了如下措施:①更换活性砂滤池滤料,严格达到设计要求的粒径和级配,进一步降低出水SS;②试验其他除磷剂,包括铁盐、铝铁复合盐及专业厂家提供的成品除磷剂等。经过一段时间调试,选用复合除磷药剂,达到了稳定的化学除磷效果,出水总磷稳定控制在0.3 mg/L左右。2018年B污水处理厂进、出水水质(平均值)见表4。
-
通过工程案例介绍了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的工艺路线,以下对设计中存在问题和经验做简要总结。
1)高效沉淀池、连续流活性砂滤池、纤维转盘过滤器等工艺,在提标改造工程中应用较多。这些工艺引自国外,对设计和供货商的技术能力依赖度较大,国内相关设计规范和标准还不完善。一些工程或盲目照搬,或设计不合理,建成后达不到设计预期,甚至长期闲置。建议有关部门应尽快进行完善。
2)化学除磷效果与进水水质、除磷剂种类和投加点有关。由于污水中TP的组成差异,不同污水厂使用同一种药剂产生的效果也可能差别较大。设计常用的药剂是铝盐和PAM,但从一些案例看,有时铁盐或铝铁复合盐的效果更加理想,因此建议实际设计中应该通过试验确定采用何种除磷剂。除磷剂投加点通常设置在深度处理单元,以减少加药量。但实际运行中投加点多在生化池或二沉池进水处,才能使总磷稳定达标。这说明在生化池中药剂混合更充分,反应时间充足,除磷效果更好;也说明一些深度处理工程的设计和运行效果不够理想。
3)在选择提标改造工艺时,应注意北方地区冬季低温的影响。低温对生化系统影响最明显的是硝化速率的降低,可能造成NH3-N超标。提标改造方案首先应保证好氧池容积和停留时间,保证低温时硝化泥龄。在池体不具备条件扩容时,一般通过投加悬浮填料提高硝化速率,在冬季低温时效果更明显。
深度处理单元为了保温一般放置在室内,但如果采用的是混凝、沉淀、过滤工艺,流程长,池体大,其土建投资较大。为此有些工程将沉淀池等置于室外,但冬季低温增加了化学药剂的投加量和室外设备维护难度。这需要在工艺可靠性、投资、运行费用等方面综合评估和决定。
2.1. A污水处理厂
2.1.1. 工程概况
2.1.2. 主要问题
2.1.3. 提标改造方案
2.1.4. 主要构筑物设计
2.1.5. 运行情况
2.2. 建昌县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
2.2.1. 工程概况
2.2.2. 主要问题
2.2.3. 提标改造方案
2.2.4. 主要构筑物设计
2.2.5. 改造工程运行情况
2.3. 设计经验总结
-
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对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环境有重要意义,也为污水回用创造条件。污水处理厂从一级B提标到一级A,主要从强化二级处理和增加深度处理等方面入手,目前技术路线已日趋成熟,新技术、新工艺也不断出现。选择提标改造工艺首先应全面掌握现有污水厂运行数据,包括进水水质、设计参数、运行参数等,找出升级改造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和难点,并结合污水厂现有条件,有的放矢的选择技术路线,不可照抄照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