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MODIS对我国西南地区极端干旱情况监测与评估研究

张小强, 冯彬, 王云燕. 运用MODIS对我国西南地区极端干旱情况监测与评估研究——以2009~2010年遥感数据为例[J]. 环境保护科学, 2020, 46(1): 135-141. doi: 10.16803/j.cnki.issn.1004-6216.2020.01.024
引用本文: 张小强, 冯彬, 王云燕. 运用MODIS对我国西南地区极端干旱情况监测与评估研究——以2009~2010年遥感数据为例[J]. 环境保护科学, 2020, 46(1): 135-141. doi: 10.16803/j.cnki.issn.1004-6216.2020.01.024
ZHANG Xiaoqiang, FENG Bin, WANG Yunyan.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of Extreme Drought in Southwest China Based the MODIS ——A Case Study Based on 2009 ~ 2010 Remote Sensing Data[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 2020, 46(1): 135-141. doi: 10.16803/j.cnki.issn.1004-6216.2020.01.024
Citation: ZHANG Xiaoqiang, FENG Bin, WANG Yunyan.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of Extreme Drought in Southwest China Based the MODIS ——A Case Study Based on 2009 ~ 2010 Remote Sensing Data[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 2020, 46(1): 135-141. doi: 10.16803/j.cnki.issn.1004-6216.2020.01.024

运用MODIS对我国西南地区极端干旱情况监测与评估研究

——以2009~2010年遥感数据为例
    作者简介: 张小强(1983 − ),男,工程师。研究方向:灾害遥感监测与评估。E-mail:dr.xqzhang@qq.com
  • 基金项目: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科技专项(2018ZX07208-004)
  • 中图分类号: X321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of Extreme Drought in Southwest China Based the MODIS ——A Case Study Based on 2009 ~ 2010 Remote Sensing Data

  • 摘要: 文章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反演的干旱胁迫指数(DSI)来监测我国西南地区2009~2010年极端干旱的持续时间、发生强度和空间分布等特征,进而评估DSI的干旱监测能力,并验证其精度。结果表明:我国西南地区在2009年11月至2010年3月期间遭遇了极端干旱。作物受灾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4%,其中中度干旱、严重干旱和极端干旱面积占总面积的20%、12.7%和13.2%。空间分布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和广西西部地区均遭受了持续干旱,干旱期间强度从轻度到极端。将DSI和标准化降水指数(SPI)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以评估DSI的监测结果。结果表明:DSI与SPI的变化趋势在时间尺度较为一致,DSI和时间尺度为3个月的SPI的相关性系数最高(r=0.58),农业气象干旱的监测资料也验证了这一点。研究表明,DSI具有监测我国西南地区或全球其他类似地区极端干旱的能力。
  • 加载中
  • 图 1  研究区示意图

    图 2  2000~2011a年均DSI值

    图 3  2009~2010、2000~2010和1960~2010a年均降水量与年平均气温比较

    图 4  1960~2010a年均3-SPI值变化

    图 5  2009年11月~2010年3月DSI与3-SPI的空间分布

    表 1  DSI与SPI分类表

    分类干旱等级DSISPI
    W5极端湿润1.50~/2.0~/
    W4严重湿润1.20~1.491.5~1.99
    W3中度湿润0.90~1.191.0~1.49
    W2轻度湿润0.60~0.890.5~0.99
    W1初期湿润0.30~0.59/
    WD正常0.29~−0.29−0.49~0.49
    D1轻度干旱−0.30~−0.59/
    D2中度干旱−0.60~−0.89−0.50~−0.99
    D3严重干旱−0.90~−1.19−1.0~−1.49
    D4特大干旱−1.20~−1.49−1.50~−1.99
    D5极端干旱−1.50~/−2.0~/
    分类干旱等级DSISPI
    W5极端湿润1.50~/2.0~/
    W4严重湿润1.20~1.491.5~1.99
    W3中度湿润0.90~1.191.0~1.49
    W2轻度湿润0.60~0.890.5~0.99
    W1初期湿润0.30~0.59/
    WD正常0.29~−0.29−0.49~0.49
    D1轻度干旱−0.30~−0.59/
    D2中度干旱−0.60~−0.89−0.50~−0.99
    D3严重干旱−0.90~−1.19−1.0~−1.49
    D4特大干旱−1.20~−1.49−1.50~−1.99
    D5极端干旱−1.50~/−2.0~/
    下载: 导出CSV

    表 2  2009年11月至2010年3月的DSI值与1-SPI、3-SPI、6-SPI、9-SPI和12-SPI的皮尔逊相关系数(样本数77个)

    t/年-月皮尔逊相关系数6-SPI
    1-SPI3-SPI6-SPI9-SPI12-SPI
    2009-110.540.490.290.300.30
    2009-120.410.700.470.380.38
    2010-010.620.700.410.440.39
    2010-020.190.520.590.410.42
    2010-030.030.490.470.470.43
    t/年-月皮尔逊相关系数6-SPI
    1-SPI3-SPI6-SPI9-SPI12-SPI
    2009-110.540.490.290.300.30
    2009-120.410.700.470.380.38
    2010-010.620.700.410.440.39
    2010-020.190.520.590.410.42
    2010-030.030.490.470.470.43
    下载: 导出CSV

    表 3  2009年11月至2010年3月不同旱灾灾情所占面积比例 %

    t/年-月D1D2D3D4D5D345D12345
    2009-1116.9920.7818.949.446.6635.0372.81
    2009-1213.1410.0510.2212.9811.8935.0958.27
    2010-113.0617.1022.889.6411.5044.0274.17
    2010-28.9912.5427.5215.2817.2660.0681.58
    2010-310.5918.7820.3716.1018.6355.1084.47
      注:D表示等级。
    t/年-月D1D2D3D4D5D345D12345
    2009-1116.9920.7818.949.446.6635.0372.81
    2009-1213.1410.0510.2212.9811.8935.0958.27
    2010-113.0617.1022.889.6411.5044.0274.17
    2010-28.9912.5427.5215.2817.2660.0681.58
    2010-310.5918.7820.3716.1018.6355.1084.47
      注:D表示等级。
    下载: 导出CSV

    表 4  2009年11月至2010年3月农业气象干旱观测受灾农作物及面积统计

    区站号台站名称省份纬度/°N经度/°Et/at/月受灾作物类型干旱强度受灾面积/hm2百分比/%
    56748保山云南25.1299.17200911 所有作物中等420 00070~79
    56875玉溪云南24.35102.55200911 所有作物初期 87 00070~79
    56748保山云南25.1299.17200912 所有作物中等420 00070~79
    56598赫章贵州27.11104.7320101冬小麦初期130 00050~59
    56748保山云南25.1299.1720101所有作物严重792 00090~100
    56763元谋云南25.73101.8720101所有作物中等 21 00080~89
    56875玉溪云南24.35102.5520101所有作物中等114 00070~79
    56598赫章贵州27.11104.7320102冬小麦中等130 00070~79
    56748保山云南25.1299.1720102所有作物严重792 00090~100
    56763元谋云南25.73101.8720102所有作物中等 53 00080~89
    56792普安贵州25.8104.9620102所有作物严重 62 00090~100
    56875玉溪云南24.35102.5520102所有作物严重114 00070~79
    59037都安广西23.93108.120102玉米中等155 00080~90
    56571西昌四川27.9102.2720103所有作物中等 20 0000~90
    56748保山云南25.1299.1720103所有作物严重965 00090~100
    56763元谋云南25.73101.8720103所有作物中等 94 00080~89
    56875玉溪云南24.35102.5520103所有作物中等143 00090~100
    57717遵义贵州27.53106.8220103所有作物严重365 00070~79
    57912惠水贵州26.16106.6620103所有作物严重381 00070~79
    59001桂林广西24.78105.3520103所有作物严重165 00060~69
    59023河池广西24.7108.0520103所有作物中等 35 00030~39
    59211百色广西23.9106.620103所有作物中等523 00050~79
    59227天等广西23.08107.1520103玉米中等110 00070~79
    区站号台站名称省份纬度/°N经度/°Et/at/月受灾作物类型干旱强度受灾面积/hm2百分比/%
    56748保山云南25.1299.17200911 所有作物中等420 00070~79
    56875玉溪云南24.35102.55200911 所有作物初期 87 00070~79
    56748保山云南25.1299.17200912 所有作物中等420 00070~79
    56598赫章贵州27.11104.7320101冬小麦初期130 00050~59
    56748保山云南25.1299.1720101所有作物严重792 00090~100
    56763元谋云南25.73101.8720101所有作物中等 21 00080~89
    56875玉溪云南24.35102.5520101所有作物中等114 00070~79
    56598赫章贵州27.11104.7320102冬小麦中等130 00070~79
    56748保山云南25.1299.1720102所有作物严重792 00090~100
    56763元谋云南25.73101.8720102所有作物中等 53 00080~89
    56792普安贵州25.8104.9620102所有作物严重 62 00090~100
    56875玉溪云南24.35102.5520102所有作物严重114 00070~79
    59037都安广西23.93108.120102玉米中等155 00080~90
    56571西昌四川27.9102.2720103所有作物中等 20 0000~90
    56748保山云南25.1299.1720103所有作物严重965 00090~100
    56763元谋云南25.73101.8720103所有作物中等 94 00080~89
    56875玉溪云南24.35102.5520103所有作物中等143 00090~100
    57717遵义贵州27.53106.8220103所有作物严重365 00070~79
    57912惠水贵州26.16106.6620103所有作物严重381 00070~79
    59001桂林广西24.78105.3520103所有作物严重165 00060~69
    59023河池广西24.7108.0520103所有作物中等 35 00030~39
    59211百色广西23.9106.620103所有作物中等523 00050~79
    59227天等广西23.08107.1520103玉米中等110 00070~79
    下载: 导出CSV
  • [1] 房世波, 齐月, 韩国军, 等. 1961~2010年中国主要麦区冬春气象干旱趋势及其可能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4, 47(9): 1754 − 1763.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4.09.010
    [2] TRENBERTH K E, DAI A, VAN DER SG, et al. Global warming and changes in drought[J]. Nature Climate Change, 2014, 4(1): 17 − 22. doi: 10.1038/nclimate2067
    [3] KOGAN F N, ADAMENKO T, GUO W. Global and regional drought dynamics in the climate warming era[J]. Remote Sensing Letters, 2013, 4(4): 364 − 372. doi: 10.1080/2150704X.2012.736033
    [4] 段海霞, 王劲松, 刘芸芸, 等. 2009/2010年我国西南秋冬春连旱特征及其大气环流异常分析[J]. 冰川冻土, 2013, 35(4): 1022 − 1035.
    [5] 李强子. 2010年春季西南地区干旱遥感监测及其影响评估[J]. 地理学报, 2010, 65(7): 771 − 780. doi: 10.11821/xb201007001
    [6] 韩刚, 李瑞平, 王思楠, 等. 基于多尺度遥感数据的荒漠化草原旱情监测及时空特征[J]. 江苏农业学报, 2017, 33(6): 1301 − 1308. doi: 10.3969/j.issn.1000-4440.2017.06.015
    [7] MCKEE T B, DOESKEN NJ, KLIEST. The relationship of drought frequency and duration to time scales[C]//In Proceedings of the 8th Conference on Applied Climatology, 17–22 January, Anaheim, CA (Boston: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1993: 17-22.
    [8] PALMER W C. Meteorological drought Research Paper No. 45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Weather Bureau)[J]. 1965.
    [9] KOGAN F N. Drought of the late 1980s in the United States as derived from NOAA polar-orbiting satellite data[J].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1995, 76(5): 655 − 668. doi: 10.1175/1520-0477(1995)076<0655:DOTLIT>2.0.CO;2
    [10] KOGAN F N. Global drought watch from space[J]. Bulletin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1997, 78(4): 621 − 636. doi: 10.1175/1520-0477(1997)078<0621:GDWFS>2.0.CO;2
    [11] KOGAN F N. Application of vegetation index and brightness temperature for drought detection[J]. 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 1995, 15(11): 91 − 100. doi: 10.1016/0273-1177(95)00079-T
    [12] ZHANG A Z, JIA GS. Monitoring meteorological drought in semiarid regions using multi-sensor microwave remote sensing data[J].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13, 134: 12 − 23. doi: 10.1016/j.rse.2013.02.023
    [13] KOGAN F N. World droughts from AVHRR-based vegetation health indices[J]. EOS, Transaction of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2002, 83(48): 557 − 564.
    [14] SANDHOLT I, RASMUSSEN K, ANDERSEN J A. Simple integration of the surface temperature/vegetation index space for assessment of surface moisture status[J].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02, 79: 213 − 224. doi: 10.1016/S0034-4257(01)00274-7
    [15] MU Q Z, ZHAO M S, KIMBALL J S, et al. Running SW. A remotely sensed global terrestrial drought severity index[J].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2013, 94(1): 83 − 98. doi: 10.1175/BAMS-D-11-00213.1
    [16] MCVICAR T R, JUPP D B. The current and potential operational uses of remote sensing to aid decisions on Drought Exceptional Circumstances in Australia,A Review[J]. Agricultural Systems, 1998, 57(3): 399 − 468. doi: 10.1016/S0308-521X(98)00026-2
    [17] HAYES M J, SVOBODA M D, WILHITE D A, et al. Monitoring the 1996 drought using the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J]. Bulletin of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1999, 80: 429 − 438. doi: 10.1175/1520-0477(1999)080<0429:MTDUTS>2.0.CO;2
    [18] 郭昱杉, 刘庆生, 刘高焕, 等. 基于MODIS时序NDVI主要农作物种植信息提取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17, 32(10): 1808 − 1818. doi: 10.11849/zrzyxb.20160943
    [19] ZHANG L, XIAO J F, LI J, et al. The 2010 spring drought reduced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south western China[J].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2012, 7(4): 045706 − 045706. doi: 10.1088/1748-9326/7/4/045706
  • 加载中
图( 5) 表( 4)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316
  • HTML全文浏览数:  1316
  • PDF下载数:  23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9-07-25
  • 刊出日期:  2020-02-20

运用MODIS对我国西南地区极端干旱情况监测与评估研究

    作者简介: 张小强(1983 − ),男,工程师。研究方向:灾害遥感监测与评估。E-mail:dr.xqzhang@qq.com
  • 1.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江苏省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36
  • 2. 河海大学环境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6
基金项目: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科技专项(2018ZX07208-004)

摘要: 文章利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反演的干旱胁迫指数(DSI)来监测我国西南地区2009~2010年极端干旱的持续时间、发生强度和空间分布等特征,进而评估DSI的干旱监测能力,并验证其精度。结果表明:我国西南地区在2009年11月至2010年3月期间遭遇了极端干旱。作物受灾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4%,其中中度干旱、严重干旱和极端干旱面积占总面积的20%、12.7%和13.2%。空间分布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和广西西部地区均遭受了持续干旱,干旱期间强度从轻度到极端。将DSI和标准化降水指数(SPI)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以评估DSI的监测结果。结果表明:DSI与SPI的变化趋势在时间尺度较为一致,DSI和时间尺度为3个月的SPI的相关性系数最高(r=0.58),农业气象干旱的监测资料也验证了这一点。研究表明,DSI具有监测我国西南地区或全球其他类似地区极端干旱的能力。

English Abstract

  • 在各类农业气象灾害中,农业干旱造成的损失十分严重,是对农业生产威胁最大的灾害之一。中国旱灾成灾面积约占总成灾面积的1/2[1]。随着全球变暖、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加,预计干旱灾害会变得更加频繁和严重[2];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的近10年内,全球大约有17%~35%的地区发生了中度干旱灾害,7%~15%发生了严重干旱灾害,2%~6%发生了极端干旱灾害[3]。因此,对干旱的准确和持续监测以及对其影响的评估显得至关重要。本研究选择我国西南地区(21°N~35°N,97°E~113°E)为研究区,包括云南,四川,重庆,广西和贵州5省(市、自治区)。区内气候类型多样,以亚热带和温带气候为主,年平均降雨量约为900 mm,是中国自然条件最为复杂、自然环境较为优越的区域之一[4]。文献[5]统计,2009 年秋冬春跨季连旱过程,共造成了1.6亿人民币的损失和超过1 000万民众的缺水。国内外相关学者已经发展了众多的干旱指数,用以监测干旱的特征。卫星遥感方法监测干旱的优势在于能以不同的时空尺度不断地观测地表状况,提供地表特征信息,具有监测范围广、速度快、成本低的特点,能够长期对研究区域的地表特征信息进行动态观测[6]

    干旱指数一般可分为基于气象站数据的干旱数据和基于遥感数据的干旱指数。基于气象站数据的干旱指数,如标准化降水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SPI)[7]、Palmer干旱指数(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PDS)[8]。基于遥感数据的干旱指数又按其理论基础分为4种,包括反应植被状况的植被条件指数(Vegetation Condition Index,VCI)[9-10],基于热红外遥感的温度条件指数(Temperature Condition Index,TCI)[10-11],基于微波遥感的微波综合干旱指数(Microwave Integrated Drought Index,MIDI)[12],以及基于植被和热红外遥感的植被健康指数(Vegetation Heath Index,VHI)[13]、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emperature-Vegetation Dryness Index,TVDI)[14]和干旱胁迫指数(Drought Severity Index,DSI)[15-16]

    干旱胁迫指数(DSI)是一种新的干旱评价方法,它将MODIS 蒸发量(Evapotranspiration,ET)和潜在蒸发量(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PET)数据与植被指数(NDVI)数据结合,成功的用于监测全球陆地的干旱情况,并与NCEP/DOE Ⅱ再分析数据驱动的SPEI干旱指数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DSI在监测全球大尺度干旱上具有较高的准确度[15-16]。尽管如此,DSI全球干旱指数在局部尺度的干旱监测上存在误差(如中国西南地区)[15],因而很有必要对DSI全球干旱指数在局部尺度上进行验证。

    国内外学者在中国西南地区干旱的研究上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大多是基于气象站点或低分辨率降水数据构建的干旱指数进行干旱监测,如PDSI、SPI等[4],对于局部干旱事件时空分布特征的捕捉仍然有所欠缺。DSI因为具有高时间分辨率(8 d)和高空间分辨率(0.05°×0.05°),因此,很有必要基于DSI干旱胁迫指数开展我国西南地区2009~2010年极端干旱卫星遥感监测与评估研究。本文的研究目标和内容主要包括:①通过高空间分辨率(0.05°×0.05°)的月均DSI数据来评估我国西南地区2009年11月至2010年3月期间发生的干旱;②绘制从2009年11月至2010年3月干旱期的DSI时空分布图;③根据SPI和西南地区的气象数据资料评估DSI的可靠性;④评估DSI在监测中国西南地区干旱时期的准确性。本文首次将全球尺度的DSI干旱胁迫指数用于监测我国西南地区2009~2010极端干旱,并定量评估DSI在局域尺度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 气象站点数据和农业气象站点数据均来自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包括覆盖我国西南地区的77个常规气象站点1960~2010年的逐月降水量和温度数据、以及研究区内13个农业气象站点2009年至2010年的日气象数据资料。西南地区常规气象站点和农业气象站点分布见图1。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为第五版(Ⅴ5)、分辨率为500m的MCD12Q1产品,下载自USGS的LPDAAC中心(https://lpdaac.usgs.gov)。

  • 标准化降水指数SPI(Standard Precipitation Index)是HAYES et al[17]于1993年在研究美国科罗拉多干旱状况时提出的,该指数只需要较长时间序列的降水(一般应超过30年)资料,且因为消除了降雨的时空差异,对干旱的变化反应灵敏,适用于多时间尺度(1、3、6、12和24个月等)的评价,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SPI值表示在指定的时间内监测到的降水量与平均降水量的标准化偏差。SPI<0表示降水量小于平均值,SPI>0表示降水量大于平均值。SPI 的计算原理是将某一时间尺度的降水量时间序列看作是服从某种分布,通过降水量的这种分布概率密度函数推求累积概率,然后将累积概率转化成标准正态分布。监测时间越长,获得的结果就越准确。因此,本研究中采用了从1960~2010年的51年的月降水量数据。

  • 干旱胁迫指数(DSI)是耦合了MODIS NDVI和MODIS ET /PET卫星遥感数据来量化干旱胁迫。MODIS NDVI 数据为MOD13A2 NDVI产品,空间分辨率为1 km,下载自USGS的LPDAAC中心(https://lpdaac.usgs.gov)。其中,NDVI 描述了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以及生长状态,具有质量高、易获取的特点,能够反映农作物物候特征和生长规律,对于大尺度农作物种植信息提取具有显著优势[18]。ET/PET表示农作物的水分胁迫状况,通过两者累加来综合反映干旱的情况。MODIS ET/PET数据为MOD16 ET/PET产品,空间分辨率为1 km,下载自USGS的LPDAAC中心(https://lpdaac.usgs.gov)。本研究利用2000~2011年的DSI数据(ftp://ntsg.umt.edu/pub/MODIS/Mirror/DS),以8 d为周期获取合成DSI值,再将8 d的DSI数据合成为月均DSI值,以保持同月均SPI值相同的时间分辨率。所有数据均通过空间插值,将空间分辨率重采样为0.05°。

    DSI是从负无穷到正无穷区间取值的无量纲指数,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SANDVI指标准化后的NDVISAEVA指标准化后的EVANDVI指2009~2010年某年的NDVI$\overline {NDVI} $指2000~2011年NDVI的平均值,ET/PET指2009~2010年某年的ET/PET$\overline {ET/PET} $指2000~2011年ET/PET的平均值,δ(ET/PET)ET/PET的方差。

    然后,对标准化后的ET/PETNVDI相加,计算标准化后,获得DSI值。

    式中,δSASA的方差,$\overline {SA} $SA的平均值。

    DSI和SPI的分类见表1

  • 通过计算2000~2011年的月均DSI值,根据DSI的分级表,来识别干旱的发生时段和等级,并分别与1960~2010和2000~2010年的月均降水量和气温数据来比较,识别降水和温度的异常。

    为了评估监测结果,将2009年11月到2010年3月的月均DSI值与时间尺度为1个月的SPI值(1-SPI)、3个月的SPI值(3-SPI)、6个月的SPI值(6-SPI)、9个月的SPI值(9-SPI)和12个月的SPI值(12-SPI)作皮尔逊相关性分析。

  • 以我国西南5省2009年11月至2010年3月出现的严重旱情为例,绘制基于DSI的干旱时空分布图,并将DSI的监测结果与基于农业气象站的干旱调查数据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其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 通过2000~2010年中国西南5省地区月均DSI值可知,2010年3月DSI月均值为−0.93,是整个研究时期最低值,为严重干旱。同时2009年11月DSI月均值为−0.66,为中度干旱,2009年10月的DSI值为−0.13,基本没有发生干旱。因此,2009年11月至2010年3月时段称为“干旱期”,见图2。(图2中垂直灰色条带表示“干旱期”)。据中国气象局气候中心的相关研究结果,2009~2010年中国西南部地区的干旱从秋末开始至开春结束,这一观测结果与基于DSI的监测结果比较一致。与1960~2010和2000~2010年相比,2009~2010年干旱期内月均温度最高,降水最低,见图3。2010年的SPI值为1960~2010年期间的第二低值,见图4

  • 通过计算2009年11月到2010年3月研究区内的DSI与时间尺度为1、3、6、9和12个月的SPI的皮尔逊相关系数(表2),除2010年2月和3月的DSI与1个月的SPI相关性较差,其余的相关系数r值都较高。3-SPI与DSI的皮尔逊相关系数最高,平均值为0.58;其次是6个月的SPI与DSI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平均值为0.45;第三是1个月的SPI与DSI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平均值为0.36。因此,选择3-SPI值来评估DSI的监测结果。

  • 此次干旱主要发生在四川西南部、云南中部和东部、贵州西部和北部以及广西西部见图5。受此干旱影响的总面积约占本研究区域的72.8%,按照干旱等级分类D1占17%、D2占20.8%、D3占19%、D4占9.4%和D5占6.7%。研究区中部地区出现了一些严重干旱和极端干旱情况。

    2009年12月,受干旱影响的总面积减少至58.3%。虽然该月干旱区域面积减少,但强度增加,特别是D5等级与上月相比几乎翻了一倍。由3-SPI显示云南中部和北部遭受严重到极端干旱(图5(e)),这与图5(b)的DSI图分布也是一致的。但是,2009年12月的3-SPI和DSI衍生的干旱模式之间存在差异。例如,在广西中部,SPI检测到轻微到严重的干旱,但DSI显示接近正常情况,而2009年12月广西中部地区未出现实际干旱,表明3-SPI似乎对2009年12月的气象干旱影响区域有误报信号。

    2010年1月干旱总面积增至74.2%。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四川省由东向西发生轻度至重度干旱见图5(c)。3-SPI与DSI总体呈现相似的趋势见图5(f)。贵州和云南省4个农业气象干旱监测站(赫章,保山,元谋和玉溪)报告轻度到重度的旱情,其中保山地区有792 000 hm2农作物遭受严重旱情,占当地耕地面积的90%~100%见表3

    2010年2月的干旱强度比干旱初期更加严重,研究区约81.2%的面积遭受干旱,其中将近60%的面积干旱程度达到中度甚至极端。在空间上,云南、贵州、四川西部和广西的大部分地区都遭受轻度至极端干旱。尤其是云南东部和贵州西部(图5(g))。3-SPI值与DSI基本一致,但在广西西部,DSI显示出轻度至中度干旱,而SPI显示为轻度至中度湿度(图5(i));实际上,2010年2月广西西部出现轻度到中度干旱。原因可能是2010年2月广西西部SPI可能受误检信号影响。6个干旱观测站(赫章、保山、元谋、普安、玉溪和都安)发生中度到重度干旱,其中赫章和都安地区分别13万hm2冬小麦和15.5万hm2玉米受灾,覆盖面积分别占当地耕地面积的70%~79%和80%~90%见表4

    2010年3月,干旱总面积增至84.5%,达到旱期最大值,旱情达到最严重状况。与2010年2月相比,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和广西的干旱加剧,而四川西部地区(不包括西北地区)的干旱情况减弱(图5(h))。此外,其他地区也表现出类似的趋势(图5(j))。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省的10个干旱观测站(西昌,保山,元谋、玉溪、遵义、惠水、桂林、河池、百色和天等)报告了中度到重度的旱情,与DSI和3-SPI一致。云南保山站所有农业计量干旱观测数据均可用于整个干旱期,2009年11月~2010年3月持续干旱,干旱强度由中度增强至重度,受灾面积从42万hm2增加到96.5万hm2,受灾总面积从70%~79%增至90%~100%见表4

    综上所述,2009~2010年中国西南地区的干旱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均有显著的差异性。2009年11月~2010年3月,云南东部和贵州西部持续遭受干旱,干旱强度从轻度到极端不等,2010年3月发生最严重和极端干旱时期。此外,云南大部分地区在2009年12月遭遇中度到极端干旱。虽然在广西中西部和四川西北部可能有一些错误的检测信号,但3-SPI在验证DSI结果方面表现良好。农业气象干旱观测资料有助于验证干旱强度,并提供有用的轴向信息,揭示许多作物受到2009~2010年中国西南干旱影响。

  • 利用MODIS NDVI和ET/PET数据,并结合标准降水指数(SPI)和农业气象干旱观测资料,建立了中国西南地区极端干旱监测与评价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

    1)DSI正确揭示了中国西南部在2009年11月至2010年3月的干旱情况。在空间上,中国西南地区有74%的区域出现了极端干旱,而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和广西的旱情从轻度到极端。从时间上看,2010年3月发生了最严重旱情。

    2)验证结果表明,DSI与SPI在旱情发生的时间尺度上相一致,并且时间尺度为3个月的SPI(3-SPI)与DSI的皮尔逊相关性最高。从农业气象干旱观测数据来看,2009年11月至2010年3月农作物也受到此次干旱的影响。

    3)基于MODIS干旱胁迫指数(DSI)的评价结果可以为中国西南部或全球其他类似地区提供局部干旱监测和评估的科学依据。

    本研究利用SPI指数来评价DSI的监测结果。然而,由于气象站数量有限,很难获取整个研究区的DSI和SPI相关性。因此,今后的研究重点将是比较和评估基于热带测雨卫星(TRMM)的降水指数和EOS先进微波扫描辐射计(AMSR-E))得到的土壤湿度数据,两者都可以通过卫星获取网格化的空间数据;由于西南大部分地区都被植被覆盖,考虑到植被动态对干旱影响也较大[19],未来还应该就干旱和植被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